支付宝微信买东西,是数字化支付。
同样,企业也是这样。你做个抖音、做个电商、做个直播、搞个官网、公众号、小红书上种个草,其实就是在做数字化营销了,只不过做的不够专业,不够系统。
是不是我们上一套数字管理软件,获取更多数字信息,甚至自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就能把数字化做的卓有成效呢?
答案也是不一定。
某经销商朋友,是当年快消B2B泡沫破灭后的幸存者。
经过那个时代之后,老板进行了深刻反思,围绕着食品零售小店的“配送痛点”进行了数字化升级。现在已经能做到:“一瓶酱油”、“一包薯片”、“一瓶饮料”都可以配送,而且“十几个小时就能送达。”
解决了零售小店产品新鲜度、品项管理、库存管理等诸多实际问题。
这个痛点的解决,让他的业务开展非常通畅,上次去跟业务人员一起走市场,目前一个业务每个月能够开20个新户。公司发展非常迅速。
另一位经销商朋友就没有这么幸运。
这位老兄是某地经销商大鳄,经营非常良性。
前段时间他并购了另外一家规模很大但经营状况不是很好的经销商企业。为了提升这家企业的效率,从仓库到配送到终端管理,也上了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
结果大家普遍的反馈是,还不如以前呢。终端门店宁可电话下订单,也不愿在他们的APP上订货。
貌似同样的行为,却带来相反的结果。
这也是很多企业比较疑虑的,要搞明白这个事,我们要先清楚:数字化适合干什么?不合适干什么?当前的技术能够干的了什么?以及我们需要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逻辑上是否支撑?
围棋,被称为“人类第一智力运动”。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又赢了世界围棋第一人、“计算之神”、“人类最强大脑”柯洁之后,人类的围棋水平跟计算机软件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就是泰森打幼儿园小朋友。
国际象棋,早在九十年代,人类就已经不是对手了。
而被称为“外星人”的“中国象棋第一人”王天一,在网上做直播,隔三差五就被软件虐。软件主播随便搞个还马马虎虎的软件,就能干翻职业选手。
但另外还有个事更有意思,媒体报道的却不多。
今年的1月30日,全球首场麻将人机大战在YY直播上演,结果两位人类麻将高手以205分和204分,大胜仅仅得到66分的AI选手KIMA。
一个是被称为“大脑艺术体操”的棋类,一个是路边大爷大妈们也能上手的麻将。一个AI轻松碾压人类,一个目前还难望人类高手项背。
看到这里您可以停下来问个为什么。
如果明白这背后的原因,那么数字化擅长干什么,不擅长干什么,能起什么作用,起不到什么作用,如何起作用。您在底层逻辑上就非常清楚了。
象棋围棋虽然难,但它们是信息完全对称的博弈,就是你下什么,我走什么,规则是什么,都清清楚楚摆到台面上。拼的就是计算力。
如果拼这个,全人类60多亿人加起来,也不如一台高级AI。
麻将虽然简单,但它是不完全的信息对称,有很多个人因素、心理因素等不确定在里面,完全靠着算胡牌概率打麻将,是玩不赢真正高手的。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企业的数字化上。
那些确定性较强的经营管理活动,如考核、财务、仓配、流程管理等数字化建设是什么意思,数字化的作用就会非常大。
而确定性较弱的经营活动,如市场需求探测,推广方案制定,人力评估,文化建设,内容输出等,这些行为,信息不对称程度比麻将可高多了。进行数字化就比较难,作用也相对较小。
具体到数字化营销的几个模块上。
企业用数字化解决连接问题、交付问题、仓配问题、终端和渠道管理问题的,就比较容易成功。
而用来做消费需求探测、新品开发方向、或者数字化内容生产,仅仅起有限的参考作用,指望它基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有个词叫“用户画像”,是个被捧的很热,实际作用非常有限的概念。
所谓“用户画像”,是消费者研究的众多结果的其中一个。
我们知道,消费者研究是市场营销永恒的话题,是最基础和最本质的问题。
近些年所谓的“用户画像”,是指通过用户在网上的行为轨迹和其它信息,对用户群体做一个概括性描述。希望通过这个概括性描述,判断消费趋势,预测消费行为,以此指导产品开发、推广活动、品牌建设行为。
借鉴意义有一点,但以为掌握它就是有了攻无不克的神兵利器,甩竞争对手十八条街,就是异想天开了。
消费行为的研究和判断,是大学问,是门关于人的大学问,几乎跟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有关。
大数据通过以往行为形成的“用户画像”,对消费者的洞察仅仅是管中窥豹,甚至是九牛一毛,能部分取代以往市场调研中,关于消费者的定量研究。
用户需求探测、行为预测,拥有几乎无限多的变量,恰恰是人工智能最不擅长的领域。
而且,你目前还用不上最先进的AI。
要了解用户需求,最有效的手段永远是深入一线调查。
就像你跟某个人在网上互动再多,你了解他的所有信息,甚至能背过他的人物传记,也不如在线下跟他碰个面了解更深入。
更何况你要研究的是一个群体。
毛主席说,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要了解群众的需求,就要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去村头巷尾,去开调查会。要“眼睛向下”数字化建设是什么意思,要甘做“小学生”。
市场调查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以为手里掌握了一堆的资料,看了一堆的数据,就真的了解你的用户了。
那是另外一种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研究用户需要企业和营销人终生学习,来不得半点的捷径意识。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
但工具无法取代你的一线调查,更不能取代你的洞察和思考。
1. 面对新事物尤其是新技术,我们有焦虑很正常,但做企业拼的不是谁更焦虑,而是谁不焦虑。
2. 所谓的技术窗口期,对我们使用者而言,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火车还没有马车跑得快的时候,你该坐马车还是做马车。
3. 营销的数字化早晚要做,早做不一定比晚做好。企业清晰的知道通过数字化解决什么问题,并且了解通过数字化解决问题的逻辑,这个最关键。先学习比急着上更明智。在此推荐一下刘春雄老师的数字化营销系列文章和他的新书《新营销2.0》,公众号:“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
4. 数字化不神秘。数字化的经营管理,其实早就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了,只是大部分企业缺乏的是系统化,甚至战略化。
5. 对于确定性高的企业行为,系统数字化的效果比较显著,而对于内容制作、网络种草、用户行为洞察等确定性弱的企业行为,数字化的作用也相对较弱。
6. 数字化是新手段、新工具,不是目的,更不是战略。也不是飞机大炮取代大刀长矛。
7. 市场上没有真正的数字化专家,大部分制造数字化焦虑的都有商业目的。那些云山雾罩一通还没让你听明白的,不是你落伍了,而是碰到了“伪专家”。
8. 好奇害死猫,焦虑害死人。冷静一下不会死,被焦虑搞得一脑袋浆糊,也很容易把企业搞成一锅粥。
顺便说一句,头些年那些焦虑电商的企业,到现在电商都没做好;焦虑新媒体传播的企业,现在的新媒体照样一塌糊涂。
就这些吧,你要还焦虑,老苗也没办法。
文来源:老苗撕经销 (ID:yiheyingxiao)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