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升学考试之时,我们应该如何写出一篇好作文?对此,文学家王鼎钧写下了“作文四书”,而其中的《讲理》从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他的著述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为研习者提供路标。

此事体大_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

《讲理》,王鼎钧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版。

王鼎钧说,为什么同学们见了论说题作不出文章来呢?也许因为家庭和学校都不喜欢孩子们提出意见,只鼓励他们接受大人的意见,也许论断的能力要随着年龄增长,而他们还小。那么,该怎么办呢?王鼎钧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站出来告诉那些小弟弟小妹妹,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动,所以可以写抒情文;你们的生活中有经历,所以可以写记叙文;你们的生活中也产生意见,一定可以写论说文。”

为创作《讲理》一书,王鼎钧专门做了一年中学教员。他说,“教人写作一向主张自然流露,有些故事说作家是在半自动状态下手不停挥,我想那是指感性的文章。”议论文应该怎么办呢?王鼎钧说,“论说文(即议论文,下同),并没有那样神秘:它像盖房子一样,可以事先设计;它像数学一样,可以步步推演。你可以先有一个核,让它变成水果。”

“作文这堂课固然可以培养文学兴趣,它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助学生通过考试,顺利升学,这两个目标并不一致,当年考试领导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可能太注重升学的需要,把学生的文学兴趣牺牲了。”考试作文与作文教育无法在异中求同吗?在另一本《作文七巧》中,王鼎钧说:“作文课的两个目标固然是同中有异,但是也异中有同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文学兴趣是什么?它是中国的文字可爱,中国的语言可爱,用中国语文表现思想感情,它的成品也很可爱,这种可爱的能力可以使作文写得更好,更好的作文能增加考场的胜算。”

此事体大_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

《作文七巧》,王鼎钧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版。

以下内容节选自王鼎钧所著的“作文四书”系列之《讲理》《作文十九问》,由出版社授权刊发。正文中的“杨老师”是作者王鼎钧笔下的主人公,语文老师杨书质。作者通过描写“杨老师”与“吴强”等几位学生的交流来讲作文。

原文作者丨王鼎钧

摘编丨何安安

有标准,才可以言之成理

杨先生不免自问,我教他们写论说文,他们除了在升学考试时多一些胜算,还有什么收获?在这学期即将结束,离情别绪升起的时候,杨先生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不断地离别。”离别的前面必然有相逢,有交往,否则哪里来的离别?这句话可以稍稍修改,“人生就是不断地聚散”,或者“人生就是不断地握手与挥手”。有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刻,情绪压倒了、淹没了一切,这才说人生就是不断地离别,这句话是抒情文,不是论说文。

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_此事体大

杨先生自己检讨,这一年,他很注重论说的方法,他也想到,论说文的内容需要有是非标准。平时寒暄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似乎没有歧见,可是,一旦面对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无可避免地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不见得能意见一致。

人是复杂的动物,对同一件“事实”,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对同一事实的价值,有彼此不同的评判。这是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标准”是深藏在他心里的一把尺、一块试金石。他拿外面发生的事实,向这块试金石上磨一磨,用这把无形的尺量一量,然后他说,这件事是对的,是不对的,说它的价值很大或价值很小。评判是非固然要弄清外面发生的事实,尤其要在内心建立一个标准,没有标准就不能判断。各人意见不同,是由于各人内心的“标准”不尽相同。

这样看来,“标准”太重要了,有标准,才可以言之成理;没有标准,免不了要彷徨困惑。几个人标准相同,谓之志同道合,否则“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标准就没有意见,没有意见怎能写论说文?错误的标准,产生错误的意见,又怎能写出一篇站得住的论说文?就文章的形成来说,先有标准;就学习的过程来说,可靠的标准往往到最后才建立。教人写论说文,应该先助人建立标准。可是,标准的建立,绝不是一门功课、一个教师所能独力完成的。追究到这一层,真觉得兹事体大。

建筑这个“标准”的材料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知识。

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今天月球上投票选举总统,我们立刻可以断定这是胡说,因为根据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月球上不可能有“大选”。科学知识是我们胸中的标准,凭着它,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香灰不能治病,照相机不会摄去人的魂魄。知识产生判断是非的能力,知识愈正确,判断愈可靠。

除了知识,还有理想。

很多人,尤其是社会改革家,往往先悬一个理想,朝这个理想努力,在他的心目中,人与事的是非,要看跟他的理想配合还是冲突。“每一个清寒的学生都该免缴学杂费”是一种理想,现在各学校的收费办法不符合这理想,抱有这种理想的人,就要批评现行的收费办法不对。“学校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教育家的理想,所以他们反对投机取巧的“升学主义”。

除了理想,还有约定。例如中国人讲信义,信义就是一种约定,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我做事对得起你,你做事也对得起我。宗教的教规也是一种约定,例如初一十五上香,例如星期天做礼拜。我们俗人可以吃肉,如果和尚吃肉,我们会说他错了,关系在有没有约定。

理想可以变成知识。当法国还在国王和贵族手中的时候,《民约论》里面的那些主张只是对法国前途的理想,到后来,它变成政治常识。知识也可以变成一个人的理想,一个青年,在有了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后,可能主张努力发展太空科学。

约定可以变成知识,“欠债还钱”本是一种约定,到今天,债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法律知识。知识有时也变成约定,有关公共卫生的许多“约定”,大半是知识普及以后变成的。约定,有时候实在是一种理想。例如各种的誓词、公约之类,没有人能完全做到,它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理想,披上了约定的外衣出现。在这种情形下,理想很容易产生“约定”。

知识可能跟约定抵触。想当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再三拜托导师说:“孩子如果不用功,请您尽管打。”导师果然动手打,孩子果然乖乖地用功,可是,“知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好的。

约定往往与理想抵触。男女结婚要摆酒席,雇乐队,铺红毡,放鞭炮,这是“约定”。很多人在未结婚前有一个“理想”,希望自己的婚礼能简化革新,不落俗套,可是事到临头,挣不脱社会习俗的约束。

此事体大_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

少谈“标准”,多谈方法

杨先生把知识、约定、个人理想三者的关系排列起来,写在一张卡片上,不禁想起自己的许多往事。

他想起,人本来是浑浑噩噩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有是非。长大以后,人生多半有一个时期觉得苦闷、迷惑,内心有剧烈的冲突,觉得不容易判定是非。再过若干年,这个人成熟了,定型了,他有了自己的见解,达到“不惑”的境界。这是思想发育的过程。在那些成长发育的日子里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人不断地吸收知识,发现约定,编织理想,这三样东西日夜在心中,相生相克,加减乘除,最后得到平衡,这时,他也就得到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此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_玆事体大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苏轼、苏辙赶考。

人的个性、气质不一样,历史、环境不一样,所吸收的知识、所接触的约定不一样,个人的理想不一样,知识、约定、理想三者,在每个人内心加减乘除的计算式又不一样,结果产生了几千几万个是非标准。以打牌而论,有人认为打牌绝对是错的,有人认为打牌是正当娱乐。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

豪赌是错的,打小牌是对的。

通宵恋战是错的,只打八圈是对的。

与赌徒聚赌是错的,跟好朋友逢场作戏是对的。

只要不瞒着太太,打牌不算坏事。

只要能维持好的牌品,打牌不算坏事。

只要常赢钱,打牌就不是坏事。

只要不动用子女教育费做赌本,打牌不是坏事。

此事体大_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

几乎每个人都想扩大使用自己的标准,希望别人依从他的判断。同时,几乎每个人,标准一旦在内心形成,就很不容易改换。所以,人与人很容易发生争执。论说文,不论写得多么含蓄,它无可避免地要伸张自己的标准,削弱另一些人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论说文的战斗性”。

可是“战斗性”这样的字眼太容易使人误解了。认为自己的标准是唯一的标准,是至善的标准,写起文章来声色俱厉,奋不顾身,那会变成一个暴戾的论客……“我想得太远了。”杨先生从冥想中醒过来。他不能在黑板上抄几句话,说“这是标准”。他不能印一份讲义,说“这是标准”。他也不能介绍一本书,说“这是标准”。他只能尽量把好的东西告诉他们,把有启发性的事物指给他们看,任他们的心灵自己去组合去分解,去发生秘密的震动。到最后,他还是决定少谈“标准”,多谈方法。

熟悉方法,遵守方法,最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那方法的化身

可是,有人说,写文章是没有方法的。真奇怪,这人写文章,明明这里用了古人用过的方法,那里用了今人用过的方法。世上万事皆有方法。记否?我们小时候学习怎样用筷子,连那样简单的事都有方法。记否?我们学习怎样用毛笔写字,这事我们得学一辈子,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有时候还用水,有水法。从来没有一个音乐家说过,拉提琴没有方法,你只要拿起琴来拉;从来没有一个书法家说过,写字没有方法,你只要拿起笔来写。唯独到了写文章,怎么就没有方法了!

文章,无论如何是人用大脑指挥手做出来的,在制作过程中,一定经过有意的安排,这种安排,应该可以重复使用,互相观摩。就算“文章天成”吧,“天”也有方法,天下雨是有方法的,人发现了这方法,已经可以造雨;地生钻是有方法的,人发现了这方法,可以人造钻。杨先生相信,作家对他所使用的方法不能保守秘密,他必须写文章,他必须发表他的文章,文章发表出来,他的写作技巧就暴露在我们眼前,我们花心思研究许多作家的文章,可以找出他们的方法来。

另外有人说,单凭方法不能产生杰出的作品,好,这句话总算承认有方法了,问题在作品的档次高低。“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种作品当然杰出,然后,有些作品光芒千丈,有些作品光芒百丈,有些作品斗室烛光,有些作品,例如我们写的论说文,好比一只萤火虫。如果档次越低越依赖方法,我们正是需要方法的人,方法正好对我们这些人有用。有些萤火可以变成烛光,有些烛光可以变成星光,有些星光可以变成月光,有些月光会不会变成日光?如果真有不需要方法的作家,那也可能从依赖方法的作家中蜕变跃升。

李白杜甫都是唐朝的诗人,唐人作诗要遵守韵律,规矩很多,李杜的光芒万丈不像是从没有方法产生,很可能是由遵守方法开始。《全唐诗》搜集两千多个诗人的四万八千多首诗,这些诗人写诗都用同样的方法,后人精选七十七人的作品辑成《唐诗三百首》,这七十多个人好像成了唐诗的代表。看样子并不是没有方法才会产生杰出的作品,而是诗人熟悉方法,遵守方法,最后使自己的作品成为那方法的化身。可以说方法给作家共同的基础,作家个人在上面建立独特的成就。

此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_玆事体大

《全唐诗 : 增订本》,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华书局2008年2月版。

附:《作文十九问》之第十六 如何增加词汇

问:增加词汇似乎不一定增加生字?

答:原则上识字越多词汇越丰富,但是并非增加多少词汇就增加多少生字。李白又叫太白,又叫青莲,这些字你都认识,都是用熟字组合起来的。太白又叫谪仙,也许这个“谪”字你很生疏,这才增加一个生字。

夏丏尊先生说过,一个意念可以有许多符号。今,目下,眼前,现在,当代,现代,斯世,并世,我们的时代,这个年头,是一个意念;滥觞,渊源,开端,起源,发生,发端,发轫,开头,开始,开创,开场,揭开序幕,第一步,破题儿,行剪彩礼,是一个意念。

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_此事体大

问:这些意念相同的词,是不是可以随便换用?

答:这可就一言难尽了。“今”是单词,“当代”是复词,一句之中若有好几个词,通常不能都用单词,也不宜都用复词,多半是奇偶相错。“开头”是白话,“滥觞”是文言,该用哪一个,得看文章的风格和句子要达成的效果。此外还得考虑到字音,也就是音节。还得考虑一句之内用字不能重复。我说不周全,说全了你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能照着方子用。

问:那怎么办?

答:多读。读破万卷,神而明之,都说这个老办法不科学,到了这个“非科学”的层面,还得用这个不科学的方法。

多读好文章,看人家在要紧的地方反复说一个意思,反复而不重复。看文章怎样才会读着顺口,看着顺眼。看人家长短疏密安排得多么妥当。

玆事体大_此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

《作文十九问》,王鼎钧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版。

问:我手上要有多少词才够格?

答: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坦白地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皇帝问他的大臣认得多少字,那人回答:“臣识字不多,用字不错。”

问:从前的进士翰林,熟读经史,还说自己识字不多,太客气了。

答:这个答案很出名。回皇上的话,不能不客气。那个大臣如果夸耀渊博,万一被皇帝当场考倒了,后果一定严重。可是对着皇上,你一味谦虚也不行,你得表示你不是白吃瞎混的人,你有资格在金銮殿上排班,所以下面紧接一句“用字不错”。这个答案可以说不亢不卑。

问:识字不多,用字不错,我也几乎做得到啊!

答:他们“明训诂”的人,对识字、用字的要求很严。从前有个秀才想越过一条水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那副为难的样子引起一个农夫的注意,农夫对他说:“你可以跳过去啊。”秀才听了,站在水沟旁边,两脚并拢,向前一纵,扑通落到水里去了。农夫说:“你错了,看我的!”农夫后退几步,向前猛冲,右脚先踏上对岸,左脚紧跟过去。秀才纠正他:“你才错了哪,你这是跃,哪儿是跳?”

玆事体大_兹事体大是什么意思_此事体大

问:这恐怕是挖苦书呆子的吧?

答: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看这个故事。打开古色古香的字典看看,“跳”和“跃”确有分别。你如果在“小学”的训练里浸润过,你也可能认为跳跃不分是用错了字,甚至可以说是不认识这两个字。当年中国文化界有文言白话论战,文言一派就有人说写白话文的人不识字。

问:不识字?不识字?

答:就拿白话文的招牌字“的呢啊吗”来说,“的”本来是白色,“呢”是说悄悄话,“吗”就是“骂”。

问:哦,那个大臣说自己“用字不错”固然是肯定了自己,说“识字不多”也很有斤两啊。

答:所谓用字不错还有一层意思。王安石的“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成“春风又绿江南岸”,没改以前是“庸句”,改了以后是名句,你也可以说“绿”字用对了,“到”字用错了。

问:人家告诉我,要把白话文写好,得先把文言文学好。(答:也有人这样告诉我。)可是又有一种说法完全相反:你看,某某人的文章半生不熟,都是文言害的。(答: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我到底该听谁的?

答:这要看你是为了升学呢,为了实用呢,还是为了当大作家。如果当大作家,不但要学文言文,还要学外国文呢,还可能要去提炼方言呢。升学考试的测验题,有一半是从文言文里头找出来的。升学考试的作文题,像“仁与恕相互为用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得文言有根底才下得了笔。

问:若是只求实用,又怎么说?

答:先给“实用”下个定义:不为升学考试,也不为了当大作家,平时喜欢写写,表情达意,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可以不读文言典籍。在七十年八十年前,这样的人是写不好的,因为那时候白话文学还不成熟,得向文言典籍借火取经。现在的情势不同了,用白话写成的作品有这么多,有这么好,文言文的式样手法,文言文的哲理玄思,大都藏在里面、化在里面,开启了从白话文学作品学习白话文学写作的时代。

作者丨王鼎钧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罗东

导语部分校对丨李世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