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曾经有一所学校,名字叫“南洋大学”是华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所以华语教学的大学。南大当时作为一所“把东南亚各国华校的精英集中起来培养”的华族语文大学,把南洋大学办成亚洲的哈佛,是林语堂先生当校长时的一个梦想,由于他当校长只是昙花一现,这个梦想自然不能成真。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60多年以后的今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多次获得世界新办大学第一名,真正成为了亚洲的”哈佛大学”。

南洋大学只有20多年历史(1955–1980),南洋理工大学也只有30多年的时间(1991–),就取得了亚洲第一,而亚洲及中国的许多大学,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却让南洋理工大学后来居上,这使一些老牌大学情何以堪?而南洋理工大学与过去的南洋大学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两所大学的“所在地”是一样的,一些建筑物也是一样的,至今,南洋大学的门牌还在新校内。老的南洋大学与新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她的出生,与新中国息息相关 。

华人不能回大陆读书 “催生”南洋大学

在外部环境上,东南亚在第二次大战前的殖民地时代,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华文教育,并不为殖民地政府所关心,1951年统计显示,新加坡华校生共7万余人;马来亚半岛的学生更达22万之多。这些华人的教育是完全由居住在本地区的华人社会所承担。本地区华文学校沿袭了过去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战前华文教育的发展仅达到中学阶段,但华校中学毕业生回到中国深造尚无困难,华文教育仍被认为具有完整的体系。

新加坡许多华人的子女,读大学都是回到中国读书。有的甚至在中小学就送回中国读书,如著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虽然出生在缅甸,小时候还是送回老家福建读书。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也是在新加坡读完小学后,中学转到老家广东读书。著名华侨陈六使也是在家乡厦门上的集美学校,后来到新加坡。

同时,这里的华校的师资也主要来源于中国,许多学校都是从中国请教师。那时,他们都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往来十分频繁,甚至在日本人占领时期,当时汪伪政权与东南亚的华人的关系也正常往来,特别是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其本身就是东南亚的华侨,他们与祖国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经济活动、子女读书等等基本上都影响不大。在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侨多次捐款支援国家抗日,如胡文虎不仅在国内捐款建学校、医院,还捐款买了一架飞机送给国家,陈嘉庚还在家乡厦门捐款兴办了厦门大学等等,这些都并不影响东南亚华人与大陆的联系,他们和大陆华人都是 “一家人”!

1949年后,当时东南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与新中国都没有外交关系,有的还被新中国视为美英等帝国主义的走狗与帮凶。

新加坡华人占多大比例_2020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少

东南亚的华人与祖国也断绝了一切往来,他们在中国的亲属被打入“地富反坏右”一类,受尽歧视。他们在大陆的办的工厂、商店以及银行的存款被没收,办的医院学校也被收归国有。华校生到中国升学的途径遽告断绝,同时,华校的师资来源渠道也不存在了,原来也是在大陆请老师, 后来也请不到了,师资也没有来源了,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需要解决。

在内部环境上,新马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华文教育一直潜在着极深的忧患感和危机,英国当局只注重对英文的普及,华人没有学校上,指望英国人来办华校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对华人创办对华文大学的计划英国当局也表示反对,华校创办人因而受到诸多阻挠。当时逃避对华文教育负责的殖民地政府,似乎尚未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后,众多华校中学毕业生,因无法到中国深造所产生的问题的广泛性与严重性,政府仍旧要求这批年青人进入殖民地政府为本地区高等教育而设的唯一高等学府--创办不久的马来亚大学,(该大学在新加坡独立后改为现在的国立新加坡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华人占多少,华人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只有自力更生一条路了。

每一个华人都出钱

1954年11月10日晚,南大执委会欢迎校长和多位新到的教授。在宴会上陈六使就说:“吾人何以应先着重华文, 收容华校学生为主,因“马大”(现在的国立新加坡大学)既系政府所办,且主要为收容英校学生,吾人所创办之南大,目的纯系先解决华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的困难问题。” 陈六使在创校期间在不同的场合里一再重复此宗旨。

陈六使建议创办华文大学始于1950年。现在的资料显示,新马华人社会欲创办的开始是叫“马华大学”,“南洋大学”的名字,是在1953年提出来的,是“为了维护文化永存,不致被时势所淘汰。”

2020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大比例

在新加坡,英国当局越反对学习华文,华人社会爱护母语教育的呼声就越大,1953年5月, 陈六使发起创办南洋大学大学的倡议,在东南亚每一个有华人人口的角落,都受到热烈响应,筹募基金运动与兴办大学热潮获得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支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几乎每一个华人都捐款,很难找到一个没捐钱给南大的华人,每个华人都认为创办南大事和自己息息相关,上自富商巨贾,下至贫民百姓,无不出钱出力,支持创办南洋大学。由于殷商缙绅踊跃捐献,劳动阶层的出钱出力,南洋大学的捐资者不仅有陈六使、李光前的这样的富商,更有无数的工人、市民、三轮车夫、妓女等各行业的草根阶层,可谓是上至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

当时1770名三轮车夫为南洋大学“义踏”,百乐门舞厅舞女为南洋大学“义舞”,一时传为佳话。瞬眼间筹得巨款,建筑校舍计划得以迅速着手进行。新加坡福建会馆献赠位于新加坡西端裕廊地区一幅广达五百余亩的地段供作校址,贡献尤巨。

南洋大学在海外华人华侨的努力下创办成功,它树立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它是当时海外惟一的最高华文学府。可以说新加坡的南洋大学虽然所在地在新加坡,其实是属于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华人的。

创办南大成为一项万人动员的社会运动,实有其政治和社会背景。新马华人社会在长期被歧视和压迫的气候下,奋力争取母语平等权益,用长年累积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力量,反弹强势压力。一旦有心者一声号召,广大群众立即反应,于是群众运动浩浩荡荡矣。这是一项民间办学与官方政策的互相抵抗,当时华社公民社会的毅力和积极,可见一班。

然而,更重要的是,南大创立的动力乃建立在一种坚韧的文化力量上,此乃其真正的精神资源。华人社会坚信文化之根不可拔,不然血缘断裂,文化气脉当奄奄一息。而大学新加坡华人占多少,正是一个民族高层文化与血脉延续之地。南大的深沉意义,以及其在逆境中所衍发出的文化意涵和道德意义,乃在于锻炼气节,磨炼意志。如此入世苦行的道统,近乎求心立命的气息,乃南大的灵魂和脉搏所在。这都不是现在任何大学可以仿效或比拟的。

新创办的南洋大学校徽是一座星和黄、蓝、红三道光圈所组成的图案”。校徽原创者潘受曾经记述:“黄星象征南大,黄蓝红三光环依次象征华巫印三大民族。图案之形态,则兼寓多元民族和谐相处,及多元文化融洽交流之意”。三道光圈在图案上都有固定的位置:黄圈在上,蓝圈在右,红圈在左。校训是“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2020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大比例_新加坡华人占多少

1956年南洋大学开学时,仅有文学院暨理学院两院。文学院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语言文学、史地、经济政治及教育等五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四学系。报名商学院的新生,则暂时并入文学院经济政治学系受业。翌年,商学院正式成立,设工商管理、会计银行两学系。

请林语堂当校长

当时东南亚国家虽然与新中国没有外交关系,但是他们都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与台湾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在新加坡就有孙中山故居,蒋介石题词的报纸如星洲日报,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学校,如中正学校等等。南大创办后,从新中国请学校校长和老师是不可能的了,只有从台湾、美国等地请。南洋大学的创办人,积极进行物色声誉卓著的学者出掌南大,如胡适、梅贻琦等等名人,他们都没有答复,后来请林语堂担任大学校长职位 。

在胡、梅两人不感兴趣后,南大执委会才接触林语堂的,林语堂当南大校长后,就想把南大办成亚洲的哈佛,他“耿耿于心” 的,是南大经费问题,盖“必基金充足始可致南大于稳固不败之地”,不然南大“恐沦为寻常又一大学。” 林语堂对于一流大学必须要有大师这一个重要环节上,还是能够把握住的。

他曾为开创南大时寻找过平允笃实“大师”级的老师,钱穆就是其一。林语堂曾经邀请他到南大任职,但是没有成功。林语堂物色的其他教授包括:著名作家韩素音、文学院院长熊式一、理工院院长胡博渊,进修班主任黎东方,图书馆主任严文郁,建筑工 程主任杨介眉,文学院教授查理士达夫、会计师林国荣等。经费一直是南大创办以后及未来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导致林语堂后来辞职的原因之一。林语堂于1954年10月就任,于1955年3月离职。

1980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廿一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大文凭后被逼停办,后新加坡政府在南洋大学旧址上重建了一个“南洋大学”牌坊 。

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大比例_2020新加坡华人占多少

南洋大学成了历史名词,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新加坡华人占多大比例_2020新加坡华人占多少_新加坡华人占多少

作者简介

田柏强原中国安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现旅居新加坡。

直播预告

新加坡盛大的2023灯光秀即将来袭!快预约下方直播,带你体验美轮美奂的灯光大秀!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