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要说当下什么领域最引人关注,Web3.0必须榜上有名。
然而,非专业技术人士,如何理解它?为什么说Web3.0,让我们从互联网的客人,变成主人?
推荐你看这篇文章,了解Web3.0发展的来龙去脉。
科技分析师马修·鲍尔在他的新书《元宇宙改变一切》中,把元宇宙,比作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后继者。
在书中他讲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专家们预测高速数据网络将很快能把数以万计的人连接起来,大家可以通过它来交换信息,并且还能看电影、电视节目,网上购物,收发邮件,上传或存储海量的数据……
而现在“高速数据网络”这个词,似乎早已没有人提起了。
但,搜索引擎、购物网站这些确确实实,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必要工具。
今天,元宇宙,是大家的中远期的畅想,但或许再过十年,可能还有一个差不多的“术语”出现,代替元宇宙,指代未来。
但,不论术语如何变化,它一定会彻底改变每一个行业,从教育到生活方式,从消费行业到工业,从时尚产品到影视制作,无所不含。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对由元宇宙,还有Web3.0构筑起来未来生活,既憧憬,又带了一点对未知的疑惑。
想起曾经一位老先生在一场以元宇宙为主题的直播快结束时感慨说,“让我们享受人文时代最后的余晖吧”。
那么,Web3.0,到底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会如何开展?
影响是颠覆,还是渗透网页游戏赚钱,还是开天辟地式的变化?
前段时间,“进化的故事”直播间邀请到了红杉中国最年轻的投资人,杜雨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场分享。
希望这场分享能为你的“Web3.0想象”,带来一点实感体验。
什么是Web3.0:从客人到主人。
什么是Web3.0?
既然有3.0,那一定先有Web1.0和2.0。
那么,Web1.0是什么样的呢?
上个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有一台中央计算机控制核武器,但是他们担心万一计算机瘫痪,就没有办法及时掌控武器了。
所以,他们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即把很多计算机分布全国多地。如果一地的计算机被攻击,其他地方也还能正常运行。
这是互联网的雏形。
到了1989年,Tim Berners-Lee的小组向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提交了一个针对互联网的新协议和使用文档系统,他们把它称为World Wide Web,也就是WWW。
最初它是用来帮助全球的科学家,快速交换、浏览自己的工作文档。
再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熟悉了。90年代,浏览器出现,我们的“冲浪”时代正式开始了。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用拨号连接和电话线上网,速度也不快,打开一个网页,下载一张照片就需要很长时间。
最典型的是门户网站,比如新浪、雅虎。他们的特点是,内容主要由这些网站编辑整理。
作为用户,我们只能浏览,就像翻一本杂志一样,只可读(Read-Only),不能改,不能互动,我们只是信息的消费者。
在Web1.0时代,所见即所得。
到了Web2.0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互联网,比如微博、微信、Facebook。
它的最初兴起,来源于社交网络。不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大家都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内容,写文章,上传短视频,发段子,或者做直播。
由此也诞生了很多网红、KOL、直播间的金牌主播,等等。每个人都有被看到的机会。
如果你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有足够多的力量,获得影响力。同时流量的聚集,也诞生了很多大型平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某种程度上也框住了我们的选择。
所以,Web2.0,是平台互联网,交互性变强了。所荐即所得。
但是,但是,这还不够。
有些人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虽然我创造和贡献了内容,但是本质上这些内容,并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平台。
比如,我在网站上写了一篇文章,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是,网站可能拿着我的东西去做广告,去变现和赚钱,却根本不和我分。
平台,利用你的内容,拿走你的数据,抢夺你的时间,而作为用户,和平台相比,我们几乎微不足道,只有微弱的影响力和微薄的收益。
而且,因为平台拥有所有权,所以它只要看你不顺眼,甚至可能删除你。
删除你的发言,删掉你的痕迹,甚至删掉你整个人。
让你从此消失。
有些人说,这不行。
我们需要掌握自己的创作成果。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形式。
第二,虽然我们都在用各种APP和朋友、家人、客户联络,发信息、图片、语音视频电话,可是,这些私密信息,真的是私密的吗?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各类APP,买东西、查店铺、打车,可是,我们的使用偏好,这些信息,真的都只属于我们自己吗?
对背后暗处的大平台有没有在默默收集、分析我们的使用偏好?
出于对隐私的担忧,我们呼唤一个新的形式。
于是,Web3.0,应运而生。
它承诺将隐私和数字身份还给用户。
不仅可读,可写,还要可拥有。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数据和内容,拥有自己的权力和收益。我说了算,而不是平台说了算。
这要怎么实现呢?区块链技术。
我所有的贡献,因为区块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奖励机制),都可以被记录和激励。
比如,我写了1篇文章,就奖励我10个代币(token)。我写了100篇文章,就奖励我1000个代币(token)。
这些记录和激励,一直都在。假如有一天,这个项目不断发展,代币也越来越值钱,那么我也因此分享到了发展的红利,拿走属于我的那部分。
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眼里,Web3.0解决了现在Web2.0时代的很多痛点,走向一个更加民主化的互联网环境。
我们可以更自由地创造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会被记录和奖励。
同时,这些内容也都将为我们自己所有。
我们真正从互联网的客人,变成了主人。
这就是,Web3.0。
那么,它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在Web3.0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开展商业活动呢?
我们来用一个传统的营销模型,4P(Product、Promotion、Place和Price)一一拆分来看。
首先,我们需要有产品可卖,再考虑营销的玩法。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Product,产品。
Product:NFT、数字藏品,独一无二的产品。
说起,Web3.0的产品,就绕不开NFT。
NFT,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中文叫“非同质化代币”。
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代币,都是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
即使是两片看起来完全一样的树叶,NFT也可以分别指代。
那么,这个“独一无二”的代币,有什么用?
首先,是确权。能确定一个东西,就是你的。
比如,作曲家写了一段旋律,在现场演奏时,观众听到的整体配乐效果,和在听唱片时的效果是不同的,或者经过了制片人或者指挥,根据自己音乐偏好的加工,而且每一次演奏时的发挥也各不相同,甚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编和重构。
这些不尽相同的诠释方式,都属于某一个被命名的曲子。可是每一次改编,每一个音符的修改,能不能留下痕迹?能不能确认贡献者呢?
在现在或许很难,而区块链,或许就能做到。
再比如,你要去买一幅画,这幅画非常名贵,是曾经一个法国贵族的传家宝。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被一个意大利人偷走了,结果现在又在一个荷兰人手里。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这幅画,是属于这个法国人的,还是意大利人的,还是这个荷兰人的?
根本说不清楚。
但是通过NFT,可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幅画,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变成一个NFT作品。
区块链有一些特点,每一条记录,都是可追溯的,而且不可篡改。那么,这幅画即使是被偷了,被抢了,但是在区块链上,没有发生交易。
也就是说,产权其实没有变化,这幅画的所有权,还是这个法国人的。
NFT,就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很多东西确权。
我拥有了这个“独一无二”的代币,我也就有了所有权。那么,除了确权之外呢,还有什么用?
然后,还能溯源。在区块链上,每一笔交易,都是公开的,所以你可以知道,所有权如何流转。这幅画,原来在A的手上。然后B花500块买走了。接着,B又把这幅画,以10000块卖给了C。
不需要担心真真假假的藏家故事,从A→B→C,清清楚楚。
原来数字文化内容相比于实体文化作品更容易被复制和传播,真伪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都比较困难。很难将其资产化。
而正因为可追溯、可确权,解决了这一困扰,所以最开始NFT先在艺术圈,火起来了。
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做数字资产。
去年8月,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 NFT 加密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就已经经在佳士得拍出近 7000 万美元的高价。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相比国外更为开源的平台,国内的数字藏品并未向二级市场开放,主要采用人民币交易。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新尝试。
比如,敦煌美术院和支付宝合作开发的,“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 NFT 付款码皮肤。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买实体鞋子再送一双NFT鞋子。有了实体鞋,还要保证元宇宙中的虚拟人也有一双独一无二的鞋子。而且随着商品越来越稀少,它的价格会越来越贵。
这一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定价逻辑,将真正在Web3.0时代实现。
此外,还有NFT和游戏的结合。
比如,Axle infinity,一款宠物养殖游戏,在游戏中每一个虚拟人物,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而且在游戏中生成的积分,和公司中的币值是挂钩的,所以,玩游戏就变成了挣钱的方式。
所以,未来元宇宙一定会慢慢接近一个立体的世界,它不仅仅在体验领域,还会在经济领域,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
Promotion:如何用虚拟人做好营销。
那么,有了产品,应该如何用web3.0做好营销呢?
其实,未必是销售数字产品,用Web3.0技术,销售实体产品同样值得观察。
比如,在镜头前,每晚兢兢业业直播的你,有想过吗?有一天你可能会被一个虚拟人,抢了饭碗。
而且,这个苗头已然出现。
百雀羚,这个国民老品牌就牵手了虚拟代言人“翎_LING”。
虽然孵化一个虚拟人是门烧钱的工作,但是它一来可以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毕竟年轻人普遍都有看动漫的童年记忆,天生自带对虚拟人的情感共鸣,二来虚拟人没有个人意志,不会出现有道德风险的情况,所以不太会“塌房”。
对于品牌商来说,既传达了崭新的品牌信号,又减少了代言风险,一举两得。
(图片来源网络)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虚拟偶像行业发展及网民调查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为34.6亿元,同比增长 70.3%,预计 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2020年虚拟偶像带动周边市场规模 645.6 亿元,预计 2021年为1074.9 亿元。
不会塌房的虚拟偶像,给了品牌商一个“烧钱并快乐着”的稳定的选择。
除了虚拟人,还有哪些用Web3.0的思维,做营销的案例呢?
我们从营销的人、货、场三个角度来看看,品牌商们层出不穷的新玩法。
(1)人
指的就是刚刚提到的虚拟人。
比如,奈雪的茶选择自己花钱慢慢培养一个虚拟人,NAYUKI(奈雪)。还把NFT数字产品做成了限量发行的盲盒“周边”,并随盒附赠面值100-1000元不等的专项黑卡,全线包装NAYUKI,拿捏住了“年轻人心底的躁动”。
(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被归为“old money”的保时捷,和虚拟人AYAYI合作,用这种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体现了老品牌全力拥抱电动车时代的努力。
(图片来源网络)
(2)货
老品牌,往往面对一个难题:如何伴随一个人的成长?
比如牛奶品牌,小时候,每天带着一瓶妈妈热的鲜牛奶去上学。现在长大了,再看到这个品牌,是不是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小学里的吵闹,妈妈的唠叨呢?
然后,感慨一番,时光易老,顺手放下它,拿起了“属于大人的”,可能更加时尚的产品。
而在营销上有什么办法呢?
比如,现代牧业做的三只小牛NFT,或许就可以帮助品牌完成一次调性升级。
从童年版,华丽转身为“青年版”。
(图片来源网络)
(3)场
老品牌都在积极拥抱变化,更何况是新品牌?
在现实市场里积攒的粉丝,搬到线上后,依然不能忘了兼顾。
比如,阿迪达斯前段时间就在虚拟平台,推出了自己的纯线上发布会。
Web3.0还有很多诠释的空间,从现在开始,未来,都是未知。
Place:从渠道到社区。
从单一渠道,比如某一个社交平台,聚集用户,用户在此互相产生联系,这是Web2.0时代的沟通形态。
比如,在公众号中,有谁占据了大量的粉丝基础,就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它要进行商业化,可能会比粉丝量小的账号,容易很多。在短视频平台等等,都是同理。
找到流量大的渠道,获取一定的吸引力,得到一定的影响力,来做营销,是很多品牌商常用的方式。
这某种程度上,很像一家公司。金字塔结构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组织架构模式。
最顶层是中心决策者,再往下一层一层铺开有管理层、执行层级。当一个最高决策者有一个决定后,便会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直到基层。
在组织里,一定有能力优越的员工,有成绩出众的团队,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表现依然依赖于其所在的平台,也就是公司;他们的工作,同样需要顺应平台的规则。
而未来,在Web3.0时代,可能整个逻辑会发生变化。
还记得一个被人称为“为爱发电”的组织,维基百科吗?
他们都是普通人,自愿写作每一条条目,但是他们的贡献,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一个庞大的百科知识库。
“既然互联网在没有任何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创建了维基百科。那就不要低估互联网创建DAOs的能力”。
DAO是一个存在于未来物联网环境中具有自我治理能力的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和其他不同的数字系统进行交互,实现多个系统的自我治理。
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去信任化,不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信任;公平决策还有架构灵活。
目前DAO的生态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包括聚焦于人际关系的社区,即社交型DAO,可以帮助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结识,开展社交活动等等。
未来,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爱好,自发式地发起并加入某个社区的现象,将代替原来的大平台聚集。
比如,Discord就是目前Web3.0领域最火的链下活动社区之一,本身是服务于游戏的社交软件,而随着后续大量加密界人士的加入,逐渐变成了大家自发交流Web3.0领域知识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未来,脑白金式洗脑营销的时代过去了,地毯式营销就能占据赛道的时代过去了,今天不一样了,从原来中心式的渠道,到现在自发式的分享。
从渠道为王,到社区为王。
所以,准备好转型Web3.0了吗?
Price:定价和心理的迷因。
还记得推特创始人的第一条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拍出了将近300万美元的高价吗?
还记得一个数字头像,一个数字藏品,能卖到几千万美元。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不是数字头像吗?假如我复制粘贴,给自己用,可以吗?
可以。
所以,这也是NFT现在的问题,它可以确权和溯源,但是没办法防伪。能确权,能溯源,知道这个东西是你的。
但是别人盗版来用,你也没办法。这是两回事。也就是说网页游戏赚钱,你知道他的是假的,他也知道自己的是假的,但是你目前还没有办法处罚他。
所以,NFT现在是可以确权,但目前还很难执法。
那为什么这些头像,能卖到几千万美元这么贵?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贵的原因,可能就源自大家的三个心理表现,参照依赖,心理账户以及小概率迷恋。
(1)参照依赖。
在买一个商品的时候,只有极少数人会基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觉得是不是值,而是通过和邻居、闺蜜比较,来判断的。
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最开始有人用一万枚比特币换了一个披萨,我觉得他现在一定很后悔。
因为那个时候,比特币无人问津,他也觉得比特币大概不值钱。
而现在NFT卖得这么贵,也是一样的道理。
就像集邮,你去买邮票,面值1块钱,你就花1块钱。但是,如果这张邮票,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邮票,别人都出价几十万、几百万去买,即使它面值仅仅1元,你肯定也会拿出几百万,去争抢。
或许不是所有NFT都那么值钱。
(2)心理账户。
多少钱去买理财产品,多少去买书,多少吃一顿饭,这些在每个人心里都还有一个大概的数来衡量,这就是心理账户。
比如,买一个水杯,其实价格也不贵,但是你就觉得不应该去买它,觉得不值。
比如,一个数字藏品,你在网站上看到定价99.9元,但是在淘宝上买一个同款可能就是9.9元,还能包邮买到。
可是,在你心里,你觉得数字藏品,就该值这个价格,你就会毫不犹豫地下单。
(3)小概率迷恋。
为什么很多人都乐此不疲地买彩票?
因为在我们心里一直对于小概率事件很有期待。
比如初代QQ头像,最初没多少钱就能买到,但是当大家都觉得这个是NFT,未来有可能会很值钱,所以价格就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越炒越高。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更需要我们辨别哪有镰刀,哪是韭菜。
来源 | 进化岛
观点|杜雨
主笔|婧娴
关于三节课
•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人才战略服务商,三节课以“链接全球优质课程资源,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升级”为核心理念,是一家既有to C又有to B基因的公司。• 面向个人,三节课以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为目标,是陪伴300w互联网人职业成长的在线课堂。运营产品等12大品类数千门线上学习课程,7年来已得到数百万学员口碑验证。• 面向企业,三节课提供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数字化人才在线解决方案,已服务包括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在内的众多行业头部公司,并获得业界一致认可与好评。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