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体育公园原名上海体育中心,筹建于上世纪6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建成上海体育馆“万体馆”(1973年)、上海游泳馆(1983年)、上海体育场“八万人”和东亚大厦(1997年)。这里相继承办过东亚运动会(1993)、全运会(1997)、世乒赛(2005)、奥运会足球赛(2008)等各类国内外顶级赛事,承载了上海乃至中国体育发展的重要回忆。HPP于2017年赢得该项目国际竞赛,在保留“一场两馆”以及东亚大厦等老建筑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及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开放的城市空间。
1980年代及2017年改造前体育公园航拍 © 陆杰&laofengche-光厂视频
01
总体设计:一轴两翼
规划结构©HPP
项目特殊性在于“市中心”与“改造”,改造前在调研中设计师发现街坊现状存在道路交通混乱、空间消极、体育功能单一及配套设施不足等四个主要问题。HPP认为一座成功的体育公园应该明晰体育主体赛事功能,兼顾大众体育活动,清退场地内与体育无关的商业功能和空间。强调公园的绿色生态和公共开放性,交通可达,场馆建筑形象突出徐家汇体育公园,户外场所充满活力,最终能成为城市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目的地。
改造前体育公园现状
改造前总平面图
秉承“让城市活起来,让体育绿起来,让公园动起来”的规划理念,HPP提出“一轴两翼”的改造布局。“一轴”即保留现有体育场、体育馆两大场馆的主体功能徐家汇体育公园,形成东西向的“专业赛事轴”;“两翼”即将公园划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公园,并创造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除此之外,设计师创造性地设计了双圈跑道,外圈结合城市环境,形成“休闲健康跑道”,内圈围绕两大场馆,安置“专业激情跑道”,为有意进阶健身的人群提供便利。
改造后总平面图 © HPP
02
公园景观设计:多层次绿化体系
根据街坊界面特性,设计了从外至内,从南至北逐层递减的绿化体系。外围空间以绿化为主,与城市界面互动,内部空间以运动场地为主,营造出在公园中运动的氛围。南面为“运动公园”,沿其界面设计乔木和爬藤,为运动场地阻隔高架噪音和视线,北侧为“有氧公园”,采取开放式导入型绿化,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活力和街区共享,完善户外健身休闲空间,融入自然景致,并通过内外双圈跑道的道路系统串联不同区域。
“有氧公园”平面图 © HPP
“有氧公园” 局部 © 久事体育场馆徐家汇体育公园
运动公园主题区由篮球公园、足球公园及网球公园组成,承担大众体育功能,为市民提供高参与度的户外球类运动。其中篮球公园的特色种植池外形由上海体育馆演化而来,提取其平面动态造型及立面高低起伏的特色,使种植池座椅的尺寸多样化。
“运动公园”平面图 © HPP
“运动公园”局部 © AST Studio
“运动公园”局部 ©CreatAR Images
在保留现有体育公园的功能基础上,优化赛事轴庆典广场,源于历史建筑的竖向立面肌理,延续至广场铺装设计,形成东西向的整体轴线。广场设计综合考量赛事大型活动日及平日活动的场所特性,通过引导性灯柱、树阵、铺装,强调漕溪路、天钥桥路的标志性与可识别性,并有效结合疏散动线。原有火炬雕塑与绿化相结合,亦保留了场所记忆。
03
历史建筑改造:功能升级
场馆改造应该保留它原有的风貌,避免大拆大建,清退场馆内与体育无关的功能,优先满足顶级赛事及配套空间的布局需求,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匹配性改造,布局体育文化和体育衍生商业。
中山南二路上的第12号入口 © CreatAR Images
上海体育馆改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