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广州越秀区越华路有一座教堂,路牌号码为越华路98号(门牌调整前为越华路88号),以前是省城客家基督徒唯一的活动场所。由于这座教堂是我最近才从其前主任牧师魏毓灵后人口中确认的,因此两年前我在私途发布的广州未作礼拜用途之教堂名录里面并未列入。现在单独为其写一篇文章简单介绍教堂的历史、背后的宗派以及现状,文章来源为魏毓灵牧师后人口述、香港崇真会及河源与梅州当地历史文献,希望有关部门和广州教会能对这座教堂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和适当的保护。
(点击图片可回看这篇文章,更正:蓬莱堂经查证应为天主堂)
一
越华路教堂
越华路98号 图 | 作者
1. 历史背景
根据《广州宗教志》记载,越华路98号教堂的背景宗派为中华基督教崇真会,于1924年由粤东传入省城广州教堂,最初在惠爱路(今中山五路)租屋传教,对象主要为省城的客家族群。崇真会及其前身巴色会的历史更为久远,下文会专门简要介绍。1933年前后,旅穗客家人捐资在今越华路96-98号买地建骑楼一座、洋房一座,用作崇真会的宗教活动,初期负责人为李渥新牧师。1949年,该客家教会的注册教友约200人。1950年,魏毓灵牧师接任教堂主任牧师至1960年。其后在联合礼拜中,教会整体并入圣公会背景的万福路救主堂,其后物业出租,不再作为礼拜堂使用。
广州宗教志中记载的差会信息
2. 名称
越华路98号的教堂在各路文献和资料来源中有两个称呼:越华堂和崇真堂。前者主要见于《广州宗教志》《广州宗教志资料汇编基督教卷》等官方文件;而在魏毓灵牧师的后人的回忆中,教堂的正式名称为“崇真堂”;同样的称呼见于两份重要的历史文件中:一是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教会危害中国人民 中国基督教界发表宣言》,里面魏毓灵牧师落款的身份是“广州崇真堂牧师”;二是1953年3月崇真会总牧何树德牧师向政府报告的《中华基督教崇真会概况》中,越华路88号(当时路牌号码)名称为“广州崇真堂”,负责牧师为魏毓灵。
广州宗教志记载越华路崇真会名称为”越华堂“
人民日报电子文刊中1950年9月23日发布的《宣言》称为”崇真堂“
1953年何树德报告政府的崇真会概况亦是使用”崇真堂“
考虑到《广州宗教志》编纂于90年代,当时崇真会主要负责人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宗教志称教堂为“越华堂”的理据也并不充分,因此,采用50年代的基督教界宣言和崇真会自己编写的概况中对这座教堂的称呼“崇真堂”更为合适。
3. 教堂现状
教堂为骑楼建筑,共三层半,顶端有德式钟楼一座,教堂大门位于一层两侧商铺中间,约1.2米宽广州教堂,门后一条直楼梯通往二楼和三楼,二楼左右两侧为两间房,据魏牧师后人回忆,在崇真堂正常礼拜时期,牧师和师母一家居住二层的房间,此外二层也用于存放部分教会物资。三层现在被加建分割成数个小房间出租,而在礼拜堂时期,三层是崇真堂的主堂,圣坛位于靠近越华路立面的窗户一侧,从楼梯上到三楼的建筑后部进入主堂,旁边有楼梯上天台钟楼,天台曾有玻璃三角窗供三楼采光。钟楼位于圣坛正上方,楼顶曾有十字架,现已被拆除。现时教堂被分割成数个房间出租,环境比较拥挤,地砖仍是教堂原来的花阶砖、天花板和楼梯的风格也大致保留,但由于只有一条狭窄高耸的楼梯上下,现场还有大量乱接的电线、空调、灯泡等,消防隐患极大。
▼ 从一楼直上三楼的楼梯
▲ 二楼两间房,曾为牧师住宅
▼ 三楼主堂入口的天花
▲ 二楼花阶砖
我采访了数名崇真堂现时的租户,他们都是来自梅州的客家人,但不清楚自己交租给哪个单位,现场也未见基督教协会的告示或文件。《广州宗教志》记载,崇真堂在联合礼拜后就一直作为民居出租使用,而魏毓灵牧师在80年代担任锡安堂恢复礼拜后首任堂主任之前,其家庭也一直居住于崇真堂。因此,推测崇真堂如今的业主仍是广州基督教协会,并且由于其历史背景,也一直出租给客家人居住,但实际情况仍需与教会确认。
▼ 三楼主堂入口,楼梯通往天台
▲ 已被拆除十字架的钟楼
二
崇真会
1. 名称由来
崇真堂的宗派全称为“中华基督教崇真会”,成立于1924年的华人教会自立运动前后,其前身是来自瑞士的巴色差会(Basel Mission),是三巴教会之一。这里顺便普及一下“三巴教会”这个概念,“三巴”和澳门的大三巴没有任何关系,指的是“巴陵会(Berlin Mission)”、“巴冕会(Barmen Mission)”、“巴色会(Basel Mission)”三个德国路德宗差会,其中文名称为粤语音译。
巴陵会即是总部位于德国柏林的路德宗差会,在华传道主要在省佛两市,后来改组为中华基督教信义会;
巴冕会则是总部位于德国莱恩省巴冕市的差会,由于其来自莱恩省,在华活动主要在省城、东莞、增城等地,后来差会改名自立为中华基督教礼贤会,“礼贤“二字即是莱恩(Rhenish)的粤语音译;
崇真会前身的巴色会则是源于瑞士德语区的巴塞尔市,差会虽源于瑞士,但实际上仍是德国信义会控制下的教会。1924年,巴色会改名崇真会自立,取”崇拜真神,崇尚真道 “中”崇真“二字。
三个教派都是信义宗背景,在广州均有教堂留存至今。
▼ 信义路中华信义会芳村堂
▲ 大德路中华礼贤会大德堂
2. 在华传道
巴色教会是最早来华传教的新教差会之一,早在1847年,巴色差会韩山明牧师和黎力基牧师就经香港进入宝安和龙岗传教并建堂。
韩山明牧师
瑞典人
黎力基牧师
德国人
何树德总牧
华人
崇真会及其前身巴色教会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为主,1953年,中华基督教崇真会在广东地区(不含香港)有教堂152间,中小学校若干,主要位于梅县、五华、紫金、宝安、河源、龙川、和平等客家人集中的县镇,其中龙川老隆为崇真会在内地重要的传教基地。曾在深圳李朗设乐育神学院,后于1925年搬迁至兴宁平塘。
兴宁坪塘乐育神学院,全名兴宁坪塘乐育神科大学校
崇真会在省城只有越华路崇真堂一处物业,后来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等原因,崇真会的教堂数量锐减,至1966年,崇真会在内地活动完全停止。目前,广东地区有崇真会背景的教堂多为近年重建,例如深圳的布吉堂、龙川老隆教堂等,广州越华路崇真堂是为数不多被原样保留的崇真会礼拜堂之一。
▼梅县老隆乐育学校和福音堂
▲ 梅县某处的礼拜堂
3. 巴色教会与客家文化体育的发展
巴色教会和之后的崇真会在客家族群的基督信仰中影响力巨大,他们开设的乐育学校(中学小学都有,基本都以某某地乐育小学/中学命名)也促进了当时比较落后的客家地区教育的发展。巴色会牧师黎力基(德国人)用客家话翻译了《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韩山明牧师出版了第一本《客语英语词典》等,为客家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客家话新约圣经 图 | facebook:天约有时
巴色差会在客家地区广泛建立西式学校,现代体育也随之在当地萌芽。20世纪初,在被称为中国足球之乡的梅县,巴色教会建立的学校开始教授足球、体操等现代体育课程。1914年,巴色教会的瑞士国家队前国脚万保全牧师在担任梅县乐育中学校长期间,编写了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极大推动了梅县当地的足球发展。
万保全牧师
图 | 南加州大学网上图书馆
▼ 乐育中学操场的童子军
图 | 南加州大学网上图书馆
▲ 乐育中学教学楼
图 | 南加州大学网上图书馆
结
广州越华路崇真堂是近年来新确认的又一座老教堂旧址,其保存状态良好,但是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居住在里面的租户和建筑本身,或许都很需要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崇真堂和其背后的中华基督教崇真会,前身的巴色差会,对于研究基督教在南粤传教、客家族群的基督信仰、差会学校和地方文化体育发展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越华路崇真堂作为崇真会现存为数不多的老教堂,其文化价值和保护价值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估和重视。对于巴色差会和崇真会在广东的活动,此文章未能深入调查到细节,有可能会与之后新发现的史料稍微冲突或重复,我会在不破坏大纲的前提下更新部分细节,希望有读者能够提供客家教会的更多相关信息。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
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
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哈该书二章九节
1:崇真会历史,基督教香港崇真会
2:崇真会信仰,周天和,基督教香港崇真会
3:1953年崇真会各教堂名单,何树德,龙川教会杨兆平牧师、徐光东传道2013年整理版
4:广州宗教志
5:广州宗教志资料汇编基督教卷
6:百年来广东客家地区的德国教会概况,钟毓灵
7:圣道东来,光被四表——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会,李志刚区牧
8:校园球赛点燃普及之火明星辈出无愧足球之乡,文史广东
参考文献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