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启蒙运动时期的康德,思想已遥遥领先于那个时代;康德哲学是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康德三大批判,不仅具有启蒙和科学本身的素养和气质,他谈论的(理性、先验自由、自由意志)仍然是20C西方哲学的制高点。

人的知识对象—— A. 现象界

B.物本身

人的认识能力—— A.理性- 把握无限的能力(eg宇宙 灵魂 上帝)

也是把握本体的智性;

B.知性- 运用概念范畴的能力(eg.研究自然科学能力)

我们关于现象界的知识,主要与知性相关

C.感性- 视听感官的基本能力

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主义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

一、《纯粹理性批判》

1. 知性 – 知识

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主义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论证了人关于现象界的知识是可能的;

知性可以把握现象界的必然规律。

人们认识对象时 【先天综合判断】 形成

————————— 知识 = 感性材料 + 普遍必然性的形式(范畴)

通过

2. 先天综合判断

A. 直观的综合—— 将感官接受的【感觉材料】(表象)纳入【时间和空间】两种先天直观形式中,由此得到【感性知识】。如果没有时间空间两种直观形式,感觉到的东西是浑沌杂乱的。

B. 知性的综合——人的感官能力不同决定感性知识是不确定的,需要对感性知识进一步综合。将【感性知识材料】纳入【知性范畴】,得到【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才是必然的、普遍有效的。

所以知识必须是运用【范畴、概念】对经验对象进行判断,在内容上必须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

3. 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按时间先后来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对象先于认识主体;但康德认为康德三大批判,自我是知识、认识对象成立的先决条件,自我在逻辑上 先于知识。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主义_康德三大批判

A.哲学“哥白尼革命”——人作为主体是知识的前提,知识的形式(范畴)是知识构成的前提和依据,它是知识中最根本的因素。

B.知性的范畴是先验的——是先天赋予我们的形式,【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运用先验的范畴和形式,整合后天的经验材料,进行判断,形成知识。(eg. 5+7=12,实质上就是运用先验的范畴对于它进行判断的结果)这种综合判断,是先天的,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后天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了知识如何可能,人关于现象界的知识都是可能的,科学能够把握自然界的必然。但之中知识都是【人关于事物】的认识,不是是【事物本身】的知识。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主义_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主义_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主义

二、《实践理性批判》

【知性】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必然】;—— 自然哲学

【理性】的对象就是【本体世界的自由】—— 道德哲学

在现象界的科学知识里,【物自身】和【超感性】的本体被排除在外,而人本身就是一个本体。所以《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主题就是:人的理性、自由、道德。它用来弥补《纯粹理性批判》关于【本体理论】的缺失。

1.人在两种世界中生活

康德主义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三大批判

A.感性世界的事物——在现象世界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eg。生老病死)

B. 超感性的理性存在物——人行为不完全根据感性的欲望,理性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自由,理性本身是一种不受外在因素约束的能力。

2.理性是先验存在的

自由是先验的自由,不包括任何经验的东西,人作为与现象界相对的本体是不受限制的。理性的实践性同事也确立了先验自由,【先验自由】是一切【实践自由】的基础,否认先验自由同时就取消了一切实践自由。

没有什么能束缚自由,除了【善良意志】。理性和先验自由的本质,证明了人作为超感性的本体是以【道德意识】为根据而行动的。理性、自由、道德之间具有一种先验的、必然的联系。理性能力及其可能,也就是无条件的必然的道德法则的可能。

3.实践理性实质上就是道德主体

道德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要求,理性的最高命令就是【责任】- 一种【善良意志】。理性对于意志具有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它的价值在于以纯粹理性为根据,把【客观普遍的原则】转化为【主观的实践原则】。(eg。 这个原则是绝对有效的,不道德的行为必然引发内心的谴责)

4.道德主体 — 最高的主体

人作为道德行为者的自我,是一个自由的本体,不是现象世界必然因果联系的环节。康德把道德主体看作最高主体,高于现象界

A. 人在知性方面,作为感性主体,受到外界自然规律的制约。(eg。多数人不可能像爱因斯坦一样有伟大的科学发现);

B. 人的道德行为,是不受限制的,是自由的。人只有作为道德行为者,才能达到最高的自由,真正实现了人的尊严。这样,实践理性按照自身要求对现实的经验世界施加影响,使【经验世界】成为理想的【道德世界】;

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主义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

人的理性追求还不止于此,还要追求【至善和最好】的统一,即【德行和幸福】的统一——实现内在本性,又要获得外在生活的美满。这种统一的实现要建立在【灵魂不朽】的条件下,只能在【宗教】中实现。因此,信仰不是神秘,是一种理性的要求。因此,仅仅有理论理性(知性)和知识把握自然界的必然,还不能满足人的理性要求;只有通过实践理性把握自由的本体,才能满足人理性的最高要求。

康德主义_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

三、《判断力批判》目的

康德划分了知性和理性的界限,区分了作为认识对象的从属于自然律的现象界 and 不受自然律支配的理性的自由世界。因而出现了现象与本体、知性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的对立,这都可归结为【必然-现象界的本质特征】与【自由-本体的根本特征】的对立。《判断力批判》就是要弥合《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间的鸿沟,以求哲学体系的完整。

知性——对应于认识活动

理性——对应于欲望活动

判断力——对应于愉快不愉快的情感活动,它自身同样包含着先验原理。

1.判断力的分类

A. 规定的判断力——人在个别情况下使用知性确立规则的本领(eg. 北方人见到不认识的椰树,也知道是树;玫瑰花是美的),先天综合判断也是这种判断,这种判断的【合目的性】就是一个概念的因果性,所以规定判断力与知识相关。

B. 反思判断力——由已知个别情况寻求能从属的普遍规律(eg. 这朵玫瑰花是美的),反思判断力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根据眼前具体事物作出的判断。这种判断的【合目的性】是无目的的目的or主观的合目的性,就是【审美判断】的特点,只和主观的愉快与否的情感相关联,与知识无关。

2.判断力与合目的性

康德主义_康德三大批判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

知性是用范畴把握自然界的,但是范畴不能把握自然界的全部;那些不在范畴把握之中的现象或表象,人们常常把它看作是偶然的。而判断力却在一些偶然的表象中发现一种规律性、同一性,实质上就是按照某种目的构造的

A.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是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判断力与自然目的有内在的关联,构成了一条先验的原理。(eg。雪花是六边形,它合乎自然目的、具有一种必然规律)。【目的概念】与自然法则不一致,但却与【自然形式的合法则性】相符合。eg.看到雪花呈现六边形,就与匀称的概念联系起来。这个联系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的合目的性,而不是知性的合目的性,因为我们无法解释雪花为何呈现六边形。

B.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意图实现都和愉快的情感相关(eg。见到雪花的形状就会愉快),原因在于对于一个表象的直观,如果和概念、知识、道德都无关,那就与客体也无关,只能和主体相关,只能与这表象结合着的愉快或不愉快相关。简单的说,对象能够直接产生愉快的情感而被称为合目的的,这对象本身就是合目的的审美表象。

3.判断力如何沟通知性和理性

A.自然的合目的性

判断力通过自然界的特殊规律(知性范畴之外)来评判自然界的一种先验规律,使自然界超感性的基底获得以知性能力来规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理性通过自由的概念把自然表象为一种目的,实质上也是以它【先天的实践规律】对【自然本身】的超感性基底提供了规定。而这种自然的合目的性又是属于判断力的先验原则。

这样,判断力的活动本身就是对于知性与理性的沟通,从而使得【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过渡成为可能。

B.认识能力上

知性包含我们运用范畴进行先天综合判断的能力;审美判断力也具有这种【先天构成性原则】的能力——审美判断就是知性和想像力的协调一致。

判断力的合目的性又与理性的自由概念相关,道德活动也与终极目的相关;由此,在审美活动中,这些认识能力活动中的自发性,使【自然的合目的性】成为连接【自然概念诸领地】和【自由概念诸领域】的中介。愉快的情感因此沟通了知识和道德领域。

康德主义_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_康德三大批判

总之,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是【自然概念与自由概念】的中介;判断力是【知性与理性】的桥梁;愉快与否的情感是【认知活动与欲望】的汇合地带;审美活动是【知识与道德】的通介。 康德前两大批判之间的鸿沟被沟通,认识和伦理活动之间的界限被调节,康德哲学大厦终于连成一体,蔚为壮观!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