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社科研究院 周立斌
2.百度词条
哈维的资本三循环理论
哈维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传统内部,对于空间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论述,但他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潜藏着丰富的空间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产空间的关注。“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2)对城市空间的关注。马克思认为,城市空间是资本积累的主要场所。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是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城市也因而成为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
“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比起不仅建筑材料和机器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而且建筑工人和工厂工人也要预先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比较遥远的地方香港理论,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
(3)对区域空间的关注。大城市的兴起和快速的工业化使得城市统治了乡村。“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4)对全球空间的关注。马克思认为,在资本逻辑推动下,资本运行逐渐从城市内部,到城市之间,最终扩展到全球空间。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说:“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料来源:周立斌)
(5)、马克思对空间的思考直接启发了哈维。哈维说:“我在《资本的局限》中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建设一个解释城市化的基本理论,那就是将空间生产和空间结构整合起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一个积极因素。……这是关键性的理论创新,使我不再单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地理学,而是打开思路,用理论总结城市进程,把它作为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的历史地理的一个积极部分”。
(6)、哈维指出,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地理学手段采取迂回战术,从外部破坏、从内部推翻以地方为限的封建势力。通过这些手段,资产阶级还把具有军事、组织和财政力量的国家变成自己野心的执行机构。而且,资产阶级一旦掌权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凭借着内外的地理转型来继续追求他们自己的革命使命。在内部,大城市的创建和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同时使前者脱离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并迫使农民成为附属的阶级)。城市化使劳动力和生产力在空间集中,把分散的人口和私有财产转变为最终在民族国家法律和军事机构中得到工具的大规模集中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当交通和通讯系统、劳动的区域分工和城市基础设施成为资本积累的基础时,‘自然力’就必须服从于人的统治了”。
(7)、为探究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特点,哈维努力在马克思著作中寻求理论的支撑点。马克思在柏林、巴黎、伦敦等大城市居住过,目睹了资本主义城市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历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日益扩大,吸引了广大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金融、商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市政管理等由此得到很大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地位迅速提高,成为支配乡村的力量。而城市特定的空间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的建立和扩张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熟的基本成果和独特标志。他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城市关系有诸多精辟的论述。马克思的城市空间思想使哈维认识到,城市空间的社会构造与价值创造是难以剥离的,“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体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工业化,曾经创造了城市化,而现在却为城市化所创造。……我们使用‘城市革命’这些词语时,我们是指各种变革的总体效果。这些变革贯穿于当代整个社会,并引起了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引发的诸问题占主导的时期一直延续到城市框架问题起决定作用这一时期”。“欧斯曼计划”对巴黎城市空间的改造体现了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对抗性。改造的结果是:“巴黎各个区各有其‘模式’,能够显露出你是谁,你的工作,你的身家背景以及你所追求的目标”,而“用来区隔阶级的有形距离,被理解成一种‘经过具体化与神圣化的道德距离,而正是这种道德距离将阶级区隔开来。’社会阶级的区隔,既以空间生态的方式存在,又以垂直隔离的方式表现。
巴黎将‘它的头放在阁楼上,居住的是科学家与天才,二楼住的是装得满满的胃;一楼则是店铺,是腿与脚,因为忙碌的商人一直在此匆忙地进进出出’”。哈维认为,城市中的劳动者、低收入阶层因其阶级地位的限制,在空间的占有与控制中处于劣势,他们从事着空间生产,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自己却成了城市空间的受害者。也许奥斯曼并未刻意在巴黎进行空间区隔,但土地运用于地租的结果却是明显的空间区隔和阶级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的生产,究其实质是阶级关系的生产。与此相适应,对特定权力体系反抗的重要方式是对象征政治权力的空间边界的“僭越”。
资本积累的三循环理论
(8)、资本积累的第一循环理论
在研究后现代城市地理经济时,哈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资本积累理论,把三者的关系置于包括城市空间生产的视野内,形成了批判的后现代城市地理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详细探究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资本积累的关系,哈维深受启发。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资本积累的关系时,是以产业资本为分析的对象的。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不同,产业资本直接产生剩余价值,通过资本循环,完成资本积累,实现价值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要想使其正常循环,一方面必须要保持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同时在时间上继起。马克思注意到了,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商品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最后的产品价值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力继续投入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然而,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的动机导致资本的过度积累,表现在商品的过度生产,使产品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第一循环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就是资本过度积累所形成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商品过剩、资本闲置、劳动力闲置等。
哈维认为,马克思资本循环危机不足之处有二:一是马克思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危机,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丰义已经开始有了对付这种内在过度积累危机的办法,那就是城市空间生产的资本循环。二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讨的资本积累只是局限在自由竞争时期的产业资本领域,如果用其理论去分析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资本积累问题,已经不准确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积累主要在城市进行。
在《资本的局限》一书中香港理论,哈维将马克思对产业资本的循环分析称为资本的第一循环(primary circuit)。他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第一循环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危机的本质。
(9)资本积累的第二循环理论
哈维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地理经济的研究应从对资本积累和循环入手,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地理经济的真实面目。资本主义为了转移内在的过度积累危机,应付办法就是:当工业生产中的第一循环产生的危机逼近时,投资转向“第二循环(Secondary Circuit)”,即将资本投资转向包括城市建筑在内的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项目。
在哈维后现代的城市地理经济理论中,资本主义下的城市空间负载了资本积累的使命。资本主义城市的本质是一个人造环境(build environment),是一种包含许多不同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城市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人造环境要素混合构成的一种人文物质景观,是人为建构的“第二自然”。城市化过程就是各种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其中每一种要素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按不同的规律进行生产的,而某些要素,如交通网络,既起生产性建成环境的功能,又起消费性建成环境的功能。人造环境是一个总的一般性的概念,它具有长期存在、难以变动、空间上不可移动、需要大量投资等属性。
资本的第二循环是为了资本的积累而创建的人造环境。因此,在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这个“第二自然”就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积累不断突破城市空间障碍,进入到有利于自己的循环中。
(10).资本积累的第三循环理论
哈维指出,资本的第二循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饱和,造成了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项目,如住房的贬值,危机形式由资产的贬值扩大到货币的贬值,表现为:大量的工厂和公司倒闭,厂房和办公楼闲置,城市出现衰退。当资本积累在第二循环过程中也达到饱和时,它会进行对国民教育等的第三循环。资本的第三次循环的目的就是解决资本的第二循环出现的过度积累的危机。因为,就固定资产而言,大量的建筑投资,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资产,而这些城市建筑物具有较长的价值转让期。如果城市建筑环境没有在较短时期内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出去,就会阻碍资本积累。因此,“资本主义发展不得不在保存建筑环境中原有资本投资的交换价值和破坏这些投资的价值以开拓更大积累空间之间进行两难选择”。就消费基金项目而言,危机的形态表现为消费耐用品的贬值。不仅如此,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项目(如住房)的贬值,危机形式就由商品的贬值扩大到货币的贬值,结果大量的工厂和公司倒闭,厂房和办公楼闲置,城市出现衰退。解决资本第二循环中的危机的办法就是资本向“第三循环”(Tertiary Circuit)的转移。资本的第三次循环的目的就是解决资本的第二循环出现的过度积累的危机。
资本的第三循环涉及到城市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城市的科技、教育等。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主要用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各项社会开支,其中包含根据资本的需要和标准而直接用于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投入:
一是通过教育和卫生投入,增强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二是通过意识形态方式,强化文化软实力的投入;
三是通过警察、军队等手段镇压劳工力量的投入。
哈维指出,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就是在资本循环的依次转化中发展起来的。在各阶段的循环中,尤其是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循环中,资本为加速周转,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缩短循环的时间,压缩循环的空间。
从哈维资本三循环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后现代的资本主义城市中,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结果。推动城市空间成长成为资本主义不断扩大其“生存空间”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物质基础设施的创建。物质基础设施不断地创造价值的能力,使资本在三循环中不断地获取利润。
一、哈维其人
1.David Harvey(大卫·哈维)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家中以思想见长并影响极大的一位学者。他1935年出生于英国Kent的Gillingham,1957年获剑桥大学地理系文学学士,1961年以《论肯特郡1800~1900年农业和乡村的变迁》一文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即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进修一年,回国后任教于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系。(资料来源:百度词条)
2.哈维的学科立脚点是人文地理学,但其学术视野及思想内涵则贯通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以地理思维之长(空间观察),见人文社会之短(批判弊病),是哈维治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学说为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所以,哈维不仅仅是一位地理学家,更是一位社会理论大家。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均有杰出声誉。作为一 个地理学家,能取得如此广泛的社会人文影响力,是战后地理学界所罕见的。(资料来源:百度词条)
3.1969年出版《地理学的解释》一书(商务印书馆已出版了此书的中文译本),奠定了哈维的理论地位,使其成为地理学中实证主义的代言人物。而1973年出版的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社会公正与城市》),又标志着哈维的一个更重要理论进展,即一种充满“社会关怀”的激进立场,有评论说,本书体现了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的失望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兴奋。《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的出版,与美国社会中的批判思潮、激进思潮相呼应,很快产生超越人文地理学界的广泛影响(20年前向我推荐这本书的美国朋友完全不是地理学家),成为这一潮流的名著。随后,哈维又出版了The Limits to Capital(《资本的限度》,1982年)、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资本的城市化》,1985年)与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意识与城市经验》,1985年)均着力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与城市地理、城市社会弊病的关联性。哈维成了激进主义地理学的一名旗手。(资料来源:百度词条)
4.英国学者戴维·哈维(David Harvey)是现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为批判武器,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了资本主义城市的地理经济,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城市地理经济新理论。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思考城市地理经济,意味着从空间结构、关系结构中考察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的关系,这是一种原创性的解读路径。
欢迎报名(扫码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入)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