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司马懿
文/羽言
最近迷上“三国”,不是易中天的《品三国》,也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不是二十四史中陈寿的《三国志》,看这些文字费神费眼睛,还是看电视剧轻松。
先看了孙彦军、唐国强主演的《三国演义》,那感觉与小时候看小人书差不多,基本就是一种还原。孙彦军演的刘备也是多年来百姓心目中的刘备。唐国强演诸葛亮也不错,就是演过了一点,把聪明挂在脸上,其实但凡大智慧的人都不露声色,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倒是鲍国安演的曹操有一点深藏不露的感觉。这个版本的三国,演得最成功的还是饰演关羽的陆树铭,虽然只是配角,但是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年我看一些人供奉的关公雕像都像陆树铭,身体硕壮仪表堂堂,可惜此公走的太早,60多岁即撒手人寰。
看完《三国演义》,再看新版电视剧《三国》,一个感觉:阵容扎实!几个主演可圈可点,最神的还是陈建斌演的曹操。曹操是一个复杂人物,复杂中国诞生出来的复杂人物,有一点绕,但是只要细品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曹操到底是曹贼还是英雄,东汉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盖棺论定,但是好多年我都品不出奸雄与英雄的区别。有一次,与一朋友讨论这事,这个朋友书读的不多,但是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他说:“尼玛!一个个都是屌雄。”
说了半天,还没切入主题,今天话题的主角是司马懿,刘备曹操都是配角。
一
看完《三国演义》又看《三国》,好像还不过瘾,感觉差点什么,不是“三国归晋”了吗?怎么主角不是刘备就是曹操呢?好在又找到了吴秀波主演的《大军师联盟司马懿》,一边看一边叫好,心想这才是三国的主角。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看魏蜀吴各路英雄人物粉墨登场闹得热闹,其实都是过场,过场闹完,三国就归了晋,三国的英雄豪杰们都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的裁缝。说起嫁衣,戏中有,满肚子都是计谋的诸葛亮对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两军对垒,为逼司马懿出战,诸葛亮差人送来一套女人的服饰,意在羞辱魏军上下“并无一人是男儿”,司马懿不羞不恼,竟然穿上女装来到阵前,这得多大定力?咋就这么自信?是不是早已洞悉一切,“你个诸葛亮也就一为人作嫁的裁缝而已”。
中国戏剧讲究脸谱,脸谱文化博大精深,为的是便于百姓辨别善恶美丑,角色一亮相便知忠奸。你听那《脸谱》的唱词,“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打小就知道,红脸的关公是好人,忠义的代表,白脸的曹操是坏人,奸臣,司马懿什么脸谱?大白脸,勾圆眼,表示此人智谋广大,奸不外露。
戏剧人物的脸谱化,实质上就是简单化、标签化,社会上一些人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戏剧“脸谱”功不可没。
其实,历史上的司马懿并非这么简单。
司马懿生来不坏,年轻时是一个好学上进的有志青年。伟人说“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司马懿从好人变成坏人与他所处的社会存在呈正相关。
在《军师联盟》中,吴秀波扮演的青年司马懿粉墨登场,在“月旦评”上与已经名声大噪的大V杨修快意论辩。吴秀波并不祛场,眉宇间尽显清峻儒雅,一番言论掷地有声,“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学识之对错不仅仅在乎文字,更关乎态度。”这番话让我领略了魏晋文人的风度,也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如果以此视角来解读司马懿的人生故事,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此时的司马懿哪里能看得出他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如果非要画个京剧的脸谱,该画个什么脸?显然不能画个奸诈的大白脸。
在司马懿的青年时代,曹操如日中天,权倾朝野,皇帝都对其言听计从。曹操爱才,听人说司马懿颇有才华, 想为己所用,他却装病不去,甚至自残轧断双腿。有人说他是“待价而沽”,等候最佳时机。其实看他年轻时的言行,却看不到他的雄心壮志或是韬光养晦。他人生的小目标很简单,虽然饱读诗书满腹经伦,但与一个乡下的老农民没有根本区别,“老婆孩子热炕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只是不想惹事,得以在乱世“保我司马一家之安康。”
乱世中“保一家安康”,是负责任的男人。在司马懿看来,三国时期是乱世,胸怀大志的人想救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结束乱世的唯一路径就是一统天下。司马懿想不到的是,他死了以后,倒是由他的后辈一统了天下,建立司马家的王朝——晋朝,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却迎来了更乱的岁月,司马家族内部的“八王之乱”召来“五胡乱华”,导致近三百年动荡。据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难度,胡狄遍地,汉家子民几乎被屠杀殆尽,华夏文明倒退了不知多少年。
吴秀波饰青年司马懿
二
司马懿是如何从一个好学上进的文艺青年变成了一个阴险毒辣的可憎之人,所处环境是外因,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是内因。在《军师联盟》中有两段故事,反差极大,令人难忘。
一是入仕不久的青年司马懿在危急关头,背着幼小的曹睿拼死求生跑到郭照面前叫了一声“娘”,为曹氏保住了一条血脉一条根,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怜悯和同情。
二是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一家几十口,连三岁的幼子也没放过,只有一个“杀”字,眼睛都没眨一下,此时他的眼神里只有杀气。
这是电视剧里的情景,吴秀波演得神,我宁愿相信这就是当时的真实场景。短短几十年时光,一个有血有肉有良知的人变成了一个恶魔恶棍。面对一个三岁孩儿,有人说,他不杀不行,因为他要斩草除根,免得给后人留下祸患。
“不给自己的后人留下祸患”,就要大开杀戒,杀尽将来有可能成为“祸患”的人,哪怕三岁幼儿。这就是他的处世之道,他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司马懿杀人无数,包括他身边最亲爱的人。
古今中外,爱情都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在《军师联盟》中,司马懿也收获了爱情。
柏灵筠,多么美的名字,“灵筠,灵心慧性,松筠之节,天资完美难自弃”。在《军师联盟》中,饰演柏灵筠的台湾演员张钧甯一身白衣飘然而至,在她摘下帷帽的那一瞬间,人们眼前一亮,会忍不住惊呼:“真美!气质女神。”
三
爱情是什么?我以为,爱情就是男女相互间的欣赏与吸引。柏灵筠与司马懿的爱情就是从欣赏开始的,从青丝到白头始终如一,到死也不愿意放弃。爱情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刻意的追求往往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因此才有了缘分一说。对于柏灵筠这样一个堪称完美的女性,她一生中一次偶然的机遇让她遇见了她所欣赏的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柏灵筠本来是淮南府为曹操甄选的美女,曹操爱美女,那是必须的,因为他是英雄。柏灵筠到了洛阳后,曹操驾崩,曹丕该如何安置她?让她去铜雀台孤守青灯?曹丕不忍;或干脆收进自己的后宫,他不也能,因为曹丕与他爹不同,他已经有了郭照这个可以疼爱一生的女人。忽然,他想到了他的挚友和宠臣——司马懿,把柏灵筠赏赐给司马懿,一是表示了皇恩,二是顺加条件,让她当自己的耳目,一举两得。曹丕有些自鸣得意,自己都赞赏自己。于是,作为耳目的柏灵筠便来到了司马懿身边。
看到这里,我想到现代谍战剧中的“无间道”,又想到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其实曹丕这样做的目的也并非如此不堪,他本就赏识司马懿的才干和忠诚,而且司马懿为自己争得了太子的名份,今后要开创大魏新时代,司马懿是倚重之人。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皇帝更应当是“疑人也用,用人要疑”,也许曹丕就是这么想的。毕竟历朝历代皇帝身边最有能耐最可信赖的人也是皇上最忌惮的人。再说了,除了柏灵筠,他司马懿到哪里去寻这么完美的女人?
对于曹丕的安排,柏灵筠并没有即刻随便答应,而是作了一番周密慎重的调研,她希望能抓住机会,找到能够陪伴一生的夫君和爱情。她观察了不同场合的司马懿: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表达政见,在曹氏宗亲面前低眉顺眼谨慎周旋,回家面对妻子张春华时呵护备至如同仆人……彼时的柏灵筠尚未爱上司马懿,但是她欣赏司马懿“上接青云,下怀江河”的志气和抱负,虽然无爱情,却有惺惺惜惺惺之意。也许这就是人们口中的一见钟情。
如果说柏灵筠对于司马懿的感觉是“一见钟情”,就像是滚烫的开水冲入茶盏,汤汁瞬间变浓。那么司马懿对于柏灵筠的反应则慢了许多,“冷水泡茶慢慢浓”。
她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郊外别墅。厅堂内琴音袅绕、香气氤氲,一白衣女子双眸明媚、灵动可人,似天外仙女到了人间,她那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娇俏动人,妥帖得体。此时此刻的司马懿却神不守舍、坐如针毡。
看到这一情景,是个男人都会心动。如曹操,天下英雄也尽为我用,只要愿意,天下美女自然归我所宠。再如刘备,那年到得东吴,见了孙尚香,“皇叔”瞧人的眼神便少了杀气,一天天温柔起来,几乎忘了军师的计谋与“匡扶汉室”的初心。后来那刘禅“乐不思蜀”,只怕是遗传了他老子的基因。
此时的司马懿却没有曹刘的心情,甚至都不敢正眼欣赏眼前的美人。看到低眉顺眼头也不敢抬的司马懿,柏灵筠笑了,她又爱又疼,爱的是司马懿坐怀不乱的君子风度,这是一个可以寄托之人;疼的是他尴尬的表情,虽说“惧内”是一个优秀男子的品格,但毕竟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好心细的柏灵筠,好知人的柏灵筠!当然,她没有忘记皇上交给她的任务,用一种很俏皮、很轻松的语气提醒司马懿,“我就是圣旨”,你可要小心立羽念什么,轻待不得哟。
初入司马府,柏灵筠的处境是十分难堪的,面对张春华的冷眼挑衅,面对全府上下的侧目鄙夷,司马懿无法给她一丝安慰支持。但是,天资聪慧难自弃,她根本没打算退却,她坚持要在这风雨飘摇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港湾。她认为,只有司马懿这样同样聪慧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她。因为司马懿跟自己一样惠质兰心,充满慈悲、气节与仁义,这样的人才配做知音。
知己难求,何况她又是曹丕派来的耳目,司马懿心存芥蒂。但是柏灵筠目的单纯,既然认定了司马懿,因此别无二心,甘之若饴,充当司马懿的智囊和臂助。从踏进司马家的大门,她便与司马懿同心同德,一心一意“保一家安康”,甚至成了司马家的守护神——她救过为了维护张春华、忤逆曹丕而被打入冷宫的郭照;在司马懿遭遇行刺时毫不犹豫为其挡剑;她孤身一人入宫为司马懿讨回公道……她的善行和德性打动了司马府上下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司马懿和张春华。终于,在长时间做了有名无实的夫妻之后,张春华默许她与司马懿“圆房”,幸福来得太晚,还是来了。
剧中有大量的人物内心表白,十分精彩。司马懿:“我以为的有心,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而是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那日我若是对你有心,那我怎么对得起与夫人二十载的同甘共苦?可今日,我对你之情,是真舍不下的朝朝暮暮的相知相惜。我司马懿只此一心,叫做长情。”
所谓“一诺千金”,我发现从古至今守诺的多是女性,男人们喜欢三十六计,热心于“厚黑学”。此时被幸福撞昏了头脑的柏灵筠,已然分不清司马懿到底是“长情”还是“短情”。
再看一段二人关于战国时期信陵君与侯嬴的对话。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侯嬴是信陵君的谋臣,为了自证清白无辜而自刎。
司马懿:“信陵君是仁义之士,他没有滥杀无辜。”
柏灵筠:“但是侯嬴死了。”
司马懿:“侯嬴是自杀的。”
柏灵筠:“侯嬴是为了自证清白而死。如果信陵君能相信侯嬴,侯就不会死。如果信陵君带侯嬴一起走,他就不是一个死士,而是一个忠臣。”
司马懿听懂了柏灵筠的意思:“仲达明白,仲达绝不弃侯嬴!”
柏灵筠:“我愿做侯嬴,追随信陵君。”
二人情愫陡增,从此心心相系。
看到这里,我不禁长叹一声立羽念什么,唉!这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的女人,人身依附,没有独立,即便是柏灵筠这样优秀的女人。同时,我也得到一个结论,此时的司马懿还是一个好人。我认为,一个对爱情忠贞的男人起码不是一个坏人。
四
史学家吕思勉对司马懿的评说颇为深刻:“他一生用尽了深刻的心计,暴虐的手段,全是为一个人的地位起见,丝毫没有魏武帝那种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的意思了。封建时代的道德,是公忠,是正直,是勇敢,是牺牲一己以利天下,司马懿却件件相反。”古代文人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司马懿无论什么时候,都只考虑自己一人一家之利,甚至牺牲天下而利一己。最终却连自己的后代子孙都引以为耻。
司马懿变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柏灵筠的体会应该是最深的。
在与曹氏宗亲的权斗中,司马懿装病示弱,一装数年,连朝夕相处的柏灵筠也被骗过。在他发动高平陵事变前夜,突然精神抖擞,柏灵筠先是惊喜,转瞬就察觉端倪,含泪怨道:“你根本没病?你连我都瞒着!”失望、伤心,一生所托竟然是空!司马懿解释:“我要做的事,怕你不答应。”这个解释太苍白了!
此时,柏灵筠记起几年前二人的一段对话。当时为救皇太后郭照,司马懿答应交出兵权,但是为此忧心忡忡,聪慧的柏灵筠了然在心,经她一番机智通透、理性沉稳的分析之后,司马懿释然道:“知我者谓我心忧,看来我什么事都瞒不过你。”柏灵筠答道:“若有一日连我都瞒过了,这世人得多害怕你司马懿。”竟然一语成谶!
智者最害怕什么?害怕一语成谶,害怕最担心的事情发生。记不清哪位名人说过,“其实,这一天是我们一步一步自己走过来的。”
高平陵事变后,柏灵筠已发现司马懿的帝王之心,注定他将青史留名。对于古人来讲,是留美名,留芳百世,还是留骂名遗臭万年,这是天大的事情。柏灵筠劝司马懿不要滥杀无辜,要修德望和声誉。此时的司马懿完全听不进去:“什么青史留名?那是书生意气,是图虚名。”
不久,王凌谋反的消息传来,柏灵筠随同司马懿一起出征。她还抱有最后一点期许,在路上她有意提起30年前随司马懿出征青州的事情,她还记得当年的他是何其纯真和悲悯,她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在船上,柏灵筠替司马懿向王凌写劝降书,“灵筠文采,胜我良多”,司马懿如是赞道。柏灵筠又不失时机地以“赤诚之心”提醒他,二人贴头相视而笑,其乐融融,一旁的侯吉看着他俩亲热的样子也好高兴,这也许是司马懿和柏灵筠之间最后的一点温存。看到这里,我也感动起来,多么希望司马懿不负柏灵筠。
但是,柏灵筠错了,我们大家都错了,什么良知与初心,已经被司马懿撕得粉碎,在王凌投降负荆请罪的情况下,司马懿背信弃义大开杀戒,诛杀王凌三族大人孩子几十口人。
“你是因恐惧而杀人,这样卑鄙怯懦的司马懿,我打心里瞧不起你!”终于,柏灵筠爆发了,义愤填膺。终于,司马懿原形毕露,跳将起来:“一国军政,尽在我手,我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为了让你看得起我!”
此时二人已是南辕北辙。在司马懿看来,“几十年来我容易么?隐旁人不能隐,忍旁人不能忍,牙被人打掉了,只能往肚子里吞。今日终于大权在握,我干嘛还忍?”
柏灵筠太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应该早就想到,她们之间既是夫妻,又是君臣,她们之间的爱情已经不再纯粹。柏灵筠很难,但是她还是要时时刻刻提醒司马懿不要忘了初心,要做个好人。现在,她猛然发现,自己的苦心白废了,似乎在一夜之间司马懿变了,从善良变成恶毒,从慈悲变成残忍,从信守诺言的君子变成背信弃义的小人……
柏灵筠愤然离去,一旁的候吉急了,他希望老爷挽留柏夫人,但是司马懿无动于衷,看到此处,连我都在心里骂道:“薄情寡义的小人!”
愤然离去的柏灵筠半路上遇到为王凌复仇的人的截杀,在刀光剑影中她缓步走出已经燃起大火的马车,但是她迟疑了,只是两秒钟,便毅然回头重新坐进车内,烈火在燃烧,战士在撕杀…柏灵筠坦然赴死。
柏灵筠本来可以逃生,她为什么不逃?此时的她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不!对于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脑残项羽,她是瞧不起的,世无英雄才使得竖子成名。柏灵筠想的最多的人当然还是司马懿,是当年她和司马懿“上合圣贤精神,下利黎民百姓”的初心,是他(她)们朝朝暮暮相惜相知的长情……但是,一切都回不去了。既然回不去了,我还回去干啥?烈火在燃烧,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了荀彧,那个曹操帐下的首席谋臣,她曾经与司马懿说过荀彧死谏的故事,想到这里,她坦然了,希望能以自己的死唤醒心上的人重拾初心。
司马懿重拾初心了吗?《军师联盟》交待了这样一个情节,司马懿临死前请求朝廷在他死后把他葬在曹丕墓旁,他要报答曹丕的知遇之恩。这是他的初心吗?如果是,那么柏灵筠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吗?
五
要说初心,司马懿一直念念不忘的应该是“保我一家之安康”,但事与愿违。中国人相信“厚德载物”,读书人更是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是修德。有些人把“厚德载物”作为“家训”,做成牌匾挂在墙上,以时时提醒自己和家人,就像柏灵筠时时提醒司马懿。《易经》云:“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种警示用在司马一族身上,还真应验了。因为接下来司马家便祸事连连、众叛亲离、分崩离析了。
对于司马懿的“黑化”,柏灵筠当然有所察觉,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平时只能找机会旁敲侧击,善意提醒。除了柏灵筠关心,家里其他人也关心,特别是几个儿子,与柏灵筠不同的是,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落实在行动中,有样学样。特别是司马昭、司马伦两人,年纪轻轻,其处事的狠毒劲丝毫不亚于其父,真正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好端端的家庭,硬是给整成了一个"蛊"。
司马伦是柏灵筠亲生的儿子,也许是因为庶出,这孩子从小就感觉憋屈,即便是母亲日常生活中对司马懿的痴情。张春华强势,司马懿惧内,柏灵筠曾说:“年轻的时候,总是隔着院子,看老爷屋里的灯火,老爷睡得香,我才能睡得安稳”,这本来是母亲对父亲的痴情,但落在司马伦眼中,却成了怨恨。他说:“娘,你不要怕!等我长大了,我会保护你的,让你在这个家里扬眉吐气。”小小年纪,心里便种下了仇恨。他借司马昭之手杀害了大嫂夏侯徽,又转嫁给大哥司马师。他担心精明的母亲洞悉了这一切,在母亲惨死以后丝毫没有悲痛,而是策划杀掉陪伴母亲几十年的贴身侍女、终身知己小沅,因为他担心小沅也掌握了他的秘密,他要杀人灭口。这一次他又利用爱冲动的司马昭杀害了小沅,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毒辣,让人瞠目结舌。
西晋篡魏开国,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当了第一任皇帝,老百姓好不容易过上了几天安生日子,更大的灾难开始了。司马炎死后,传位给脑残儿子司马衷,“八王”不服,遂起叛乱,“八王”中就有赵王司马伦。一时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出空前绝后的人伦惨剧。再后来,自家人杀自家人还不够,招来胡人,祸害中华。
各位当还记得司马炎,就是阮籍大醉60天拒婚的“亲家”、司马昭的儿子。如若阮籍当年不拒婚,把女儿嫁给了司马炎,生下一个聪慧善良的儿子,西晋的历史可否重写?
唉!我想歪了,岂能把一国命运系于一人?就当戏说罢了。或许,很多“如果”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2023.5.12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