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恢复高考”
徐博文
“恢复高考”四个字,已经是中国文化的特定用语,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连续十一年不举行大学考试的。当然,十一年不考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莫大悲哀,而大冬天恢复高考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千百万莘莘学子之幸。
四十年前,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第二年,邓小平复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教育工作。1977年8月3日至6日,他主持召开了全国科技教育工作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会议结束第二天中央发出一份《科技教育工作座谈会简报》,这个《简报》是千百万人心目中最珍贵的文件,它标志着被中断十一年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正式恢复。到8月中旬,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中共中央关于恢复高考的相关文件
在这次座谈会前,教育部以时间紧来不及改变原来招生办法为由,继续实行“文革”中“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简称为“推荐和选拔”的老办法,并上报中央。但在座谈会上当大家统一了立即恢复高考的认识后,邓小平当即决定,把文件追回来。
在这次座谈会上,提出当年立即“恢复高考”是我国电化学泰斗、武汉大学教授、中科院查全性院士,后被人们称为“恢复高考”第一人。他的建议,在会上的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首肯,也同时得到了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但这在当时是冒着风险的,顶着压力的。
1977年8月13日,全国高校工作会议召开。10月15日,教育部新制定的高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获得中央通过。该文件提出的报名和录取原则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邓小平把原来草稿中的报名需要单位批准拉掉了。从此,“推荐和选拔”这种极不公平的、给教育战线造成巨大思想混乱、严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错误做法随着“文革”十年动乱结束而被历史无情抛弃。
恢复高考、举国沸腾,是千百万学生又看到了人生的曙光。可是“十年文革浩劫”,各级各类学校都处于瘫痪半瘫痪中,不少已经完全停摆。中、小学教育也是有“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学内容就是读“红宝书”和劳动,尤其是“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使“读书无用论”在全国漫延。这时的“老三届”即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高中毕业生都已界而立之年,但在绝望中又突然恢复高考,是大家既兴奋又内心忐忑。兴奋是自然的,但忐忑不安的是因为撂的时间太长,把所学知识已忘的差不多了,尤其是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我和大家一样,甚至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原因一是在“文革”中期,即1972年秋,中央发过“关于恢复高考的通知”,但这个《通知》是在“四人帮”横行时发出的,其招录办法当然是“推荐和选拔”,并明文指出,已婚的和年龄超过25周岁的没有资格。这时“老三届”基本已婚,我坚持等待没有结婚,但年龄已超过25周岁。走到这步田地,我一气之下在那年冬天把所有的初、高中课本拿到自家老坟地在晚上全部烧光。现在又恢复高考,只在家中找到一本高一的化学课本,除此之外,别无他有。第二个不利原因是,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期间,是省上抓的农业学大寨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由苏联留学归国后任陕西副省长的林季舟同志驻队亲自指导和支持。这本是一件好事,我也全身心投入,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恢复高考这就又变成了我的不利因素。有两个不利因素,但我还是决定参加高考,以圆大学梦。当我去渭阳中学开高中毕业证明时,遇见了我的班主任马光宗老师。马老师见了我说:“博文恢复高考,你考不上,你多年搞农业技术推广,而你们一班的XXX,人家教初中数、理、化,比你优势大得多。”其实,马老师因和我关系很好,说的都是实情。但我对马老师说:“你说的不错,但你还不知道我把课本都烧光了,你知道我们67级只读到高二,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乱了,高三的课程一点都没学。但现在给上学机会,我就要拼,考不上,说明咱自己水平不行,心服口服恢复高考,但若我放弃,我的心死都不甘。”于是我开了高中毕业证明,报了名,开始紧张的复习,这时距离高考不足两个月。
说是复习,其实没有课本,也没有任何复习资料,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回忆。晚上睡到炕上回忆,白天劳动间隙回忆,会议上学时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讲课,会议上学时上晚自习做作业题,回忆和同学解答某个数学题的讨论过程。因为专心回忆,在一次担水茅粪时,本来向自留地担,却朝相反的方向走了几百米,猛然灵醒了,自己都觉得好笑。又一次上厕所,当走到厕所,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掉。上厕所,一蹲下去,就是大半个小时,外边的人大喊,也甚至听而不见。
记得陕西统一高考时间是1977年12月12日到13日两天,由陕西省统一命题。共考四门课程,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我考试在杜桥中学考场。尽管题出的都比较容易,但大家答的都感到不理想,当然我也一样,至于结果,只能听天由命,并不抱多大希望。
1977年恢复高考考试现场
两个月过后,我突然接到陕西师大渭南专修科(即现在渭南师院)的录取通知书,人生的关键一睹,成功了。而报考前到学校开毕业证明时马老师给我说的那位教初中数、理、化的同学,连续两次高考都没有录取,我至今不解其因,但说明表象不能代替扎实和智力。
后来,我才知道,录取“老三届”并不是想的那样顺利。“老三届”高考上线的比例比年龄小的学生高得多,但还因“左”的流毒,起先仅录取了“老三届”上线生的百分之五,且要求阶级成份好,年龄还要在30周岁以下,大量上线的甚至考得很好的“老三届”并没有被录取。好在邓小平同志对恢复高考高度重视,亲自批示: “充分发挥现有高等学校潜力,积极扩大招生人数”。教育部为此专门召开电话会议。陕西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决定从1977届已被初选未被录取的考生中,由陕师大招收1880名专科生,为陕西培养一批急需的中学教师。陕师大根据省委指示,成立了“西安、咸阳、渭南、榆林”四个专修科,主要录取“老三届”高中生。这次扩招,全国共录取“老三届”六万人。
1977年高考全国报名人数570多万人,最后录取29万人,录取率4.60%。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高考,两次连续高考报名人数共1100万人,共录取40.1万人。但78高考和77高考不同的是,78年已不管阶级成份、家庭出身,对年龄也放的较宽,这次“老三届”被录的不多,但多数录入本科,录入专科的和77级录取的合并在一起。
渭南专修班(现渭南师院)77、78两次考试共录取了557人,共12个班,其中文科三个班,数学科四个班,物理科两个班,化学科三个班。我被分在数学科四班。渭南专修科录取范围包括渭南地区13个县(包括临潼县和蓝田县)和商洛地区7个县共20个县。两地区总人口763万人,共有9740大队,平均每县录取27.85人,17.5个大队能录取一名,每1.36万人可录取一名。1977年渭阳中学被录取“老三届”33人,其中66级21人,67级12人。我是67级2班,全班49人,被录取7人。再以下年级学生没有被录取的。可见,人的知识是有层次的。
恢复高考距今整整四十年,当时的“老三届”均界古稀,但对恢复高考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前途和命运,也给国家青黄不接的用人需求应了急、顾了紧,还有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高考,就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度量衡”。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因为它还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一个公正、公平和正义。
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民进临渭区委员会(阴金荣编辑发布)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wnqpl@163.com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