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人民日报
【编辑】程小程
戴上耳机,玩起手机,已是上下班地铁乘客的常态。列车如人,偶尔也会生病。“列车由谁来安检维修?”这个问题鲜有乘客考虑。直到前几日,一则“上海地铁车辆巡检智能机器人亮相”的新闻,让一些人萌生疑问:在上海,地铁每天载客超千万人次,面对超大客流,机器人如何巡检?会更安全吗?
大江东工作室带着问题,也想和机器人及其背后的工程师聊一聊: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地铁有何动作?机器人未来被广泛应用,大量检修工人会否失业?
巡检机器人“瓦力”
巡检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10月13日下午,大江东记者来到上海地铁蒲汇塘基地,和巡检智能机器人“瓦力”照了面。它通体黄色,方方正正,长长的脖子上方长着一只“大眼睛”,可360度旋转。
张枝森,上海地铁维保车辆专业技术工程师,设置好轨迹等参数后,“瓦力”便从充电仓驶出。伸出机械臂,对准列车关键检修点拍照,而后转动摄像头,再次拍照。侧方检查完毕后上海轨道交通地图,“瓦力”又驶入地沟股道,钻进车底继续工作。
另一边,“瓦力”拍摄的图片实时传入电脑端,分析工作同步进行。“瞧,这个区域的图像和正常图像不一致,已被瓦力拍到并标记出来了。”张枝森注视着电脑并放大图像:一个塑料袋挂在了车底缝隙处。维修工阮师傅立即前去复检“瓦力”识别到的疑似故障,迅速排除。
“通过3D激光、深度相机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机器人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列车转向架的3D稠密点云地图构建。另外,AI缺陷识别技术、自主爬坡巡检、人机交互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让巡检工作更加细致、精确和快速。”张枝森这样点赞“瓦力”。
“瓦力”在工作中
为何要试点机器人检修?它的检查结果可靠吗?
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巡检是大势所趋。张枝森说:“检修作业环境苦、强度大。夏夜,股道内温度也有50℃,冬天则极冷。晚上持续作业到凌晨4时,检修零件多、场景复杂,工人们也容易疲劳。”
上海地铁列车保有量已居世界第一。随着新线不断开通,列车数量仍在攀升,传统的人工精检模式越来越难满足未来需求。与人工相比,巡检机器人则全然不受影响。“机器人听话、不偷懒。只要电力足够,可以干到天荒地老。”张枝森笑言。
通过初步计算,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够替代对车下、车侧大部分关键零部件检查的覆盖,异物检测准确率达到98%。
现在,地铁检修仍然是“人机结合”“人工为主、机器人为辅”的方式。人工也有许多优点是机器人不具备的。
首先,机器人完全依赖程序设计,它需要足够的样本来学习,才能提高识别能力,而人工的学习能力现下比机器高,可以很快掌握许多复杂技术。其次,人的视角可以随意调整,犄角旮旯也都看得到。一些复杂区域,还是由人工去巡检。
上海地铁共有29个轨道交通基地,3个基地配备了机器人。“‘人机结合’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张枝森说。
地铁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
智能巡检机器人处于哪一阶段?
“现在还处于试点阶段。”张枝森回答:当前在全国乃至世界城轨行业,车辆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尚未成熟。
播报机器人、写稿机器人、工业巡检机器人……当下,各行业探索机器人的热度很高,也很吸睛。国际上,特斯拉、亚马逊、戴森等公司“瞄准了”人形机器人,挑战这个技术集成度最高、难度最大的智能机器领域。国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不久前发布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铁大”,机器人走上舞台与他互动,引起广泛关注。这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能够感知45种人类语意情绪。
雷军与“铁大”互动。网络图片
上海,也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发力。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一个多月前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致辞时表示,面向未来,上海将更加主动拥抱万物智联的大时代,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重要牵引,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全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当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1/3,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
申通地铁集团第二台巡检机器人“守卫者”的研发者,就来自上海市松江区的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表示:在当下“智能制造2025”背景下,将进一步把握发展机遇,用创新力量助推中国产业升级。
人民日报在一版突出报道上海布局新赛道
“我们愿意为企业研发提供一片试验田”
申通地铁集团也在巡检机器人领域不断迈进。
“瓦力”上岗1年多后,2022年1月1日,新成员“守卫者”加盟,四轮八驱的配备,大大提高了机动性。最近,一款被技术人员称为“小白”的机器人也悄然上线。
为了促进巡检机器人技术迭代升级,上海申通地铁集团选择来自上海、成都、杭州的三家机器人供应商。“如果是一家厂商上海轨道交通地图,设计思路难免受限。多方集思广益,更能在竞争合作中推陈出新。”张枝森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在更多地铁线路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应用。”
“这里就是试验田,我们愿意让他们来试点。”一年多来,“瓦力”的图像识别摄像头、内部处理板卡大幅升级,防跌落等设计也得到改进。
给企业提供实操平台,让产品不只是待在实验室里。申通地铁集团的做法,得到了机器人研发企业的赞赏。
技术人员在查看“瓦力”实时上传的数据
约莫半小时,“瓦力”的巡检工作结束,返回充电仓。此次巡检的海量数据已同步传到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新数据进行研究。
此时,巡检工人阮师傅从“瓦力”身旁经过。对这个“大盒子”,阮师傅早已熟悉,两人甚至成了好搭档。
“是否担心未来会被‘瓦力’取代?”
“还早呢!不过这‘玩意’学得确实快,也许20年、或者10年?” 阮师傅俯下身子,摸了摸返回充电仓休息的“瓦力”,笑道:“哈哈,未来,给它打工也挺好。”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方敏拍摄)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