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722年,鲁惠公去世,庶长子姬息姑上位,是为鲁隐公。
《左传》说,是“元年春,王正月”。怎么说呢?怎么解释呢?
这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历法了。我们简单的说一说吧。
古代中国很早就有历法了,史书中有古六历的说法。
即从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制定的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种历法的合称。
后世的历法都是在这些古历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直到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历法制度。
从历史记载来看,中国曾经有名称的历法就有115个之多。
历朝历代的历法纪年不同,也造成了我们对古代纪年的迷惑。
我们现在统一用的是公历,也就是西方历法的纪年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元××年。
但是中国人还习惯用一种历法,就是农历。
比如正月初一,是农历一年的开始,相当于公历的元旦。
但是在公历里,这个日期并不在元旦,往往在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这个时间段内。
举个例子,2021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是公历的2021年2月12日。
所以,古人的历法比较多,时间点不同,容易让我们混乱。
后来用了公历纪年后,古代的时间线也就清楚了。
不过,我们现在所用的农历也使用了古夏历中的一些时间算法和对月份的称呼。
比如,一月叫正月,二月叫仲春,三月叫暮春,四月初夏,五月仲夏,六月季暑。
十月小阳春,十二月腊月。这些称呼都来自于夏历。
这一点,我们应当很自豪。
要知道,从夏朝到现在有四五千年的时间了。
远古时代创立的历法还能有被用到今天的,不得不夸一句:“我们的老祖宗,牛!真牛!!”
难怪现在人都喜欢“拼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是“拼祖宗”。
阿Q不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家祖上,可是阔的多了。”
当然,中国人的老祖宗就是厉害,我们不“拼祖宗”难道让棒子拿过去为他们所用吗?
拼,当然要拼的。不过,“拼祖宗”的同时,我们自己要立得起来,不能辱没了我们的祖宗。
让祖宗在地下蒙羞,棺材板都按不住。
再说了,你以为外国人不喜欢“拼祖宗“?错,大错特错了。
他们不“拼祖宗”,为什么揪住贵族后代的身份沾沾自喜不放呢?
还有就是他们很多人的名字很长,是因为很多人名字中有他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以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在里面,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人的。
比如法国国王从路易一世一直到路易十六世,都是路易。
是一直在沿用祖先的名字,为了纪念祖先的荣光。
英国是亨利多少世,德国是威廉多少世等,都是一个道理。
这不就是“拼祖宗”吗?摆什么谱?跟我们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拿出来说,“我是黄帝的几百世子孙!”,贵族身份源远流长。
好了伯仲叔季,言归正传。
我们回到鲁隐公元年春,也就是周文王正月。其实是周平王四十九年正月。
为什么看起来很复杂,是因为古代一个国家的国君继位,有自己的年号。
这个年号,刚开始是从这个君主继位的那一天开始算的。
但是因为上一位君主去世或者因为变故离开君主位的时间,不会确定在一年的开头。
所以,这样纪年号容易引起混乱。
因此,以第二年的第一天开始新君主的年号开始纪年。之前的时间还是采用旧君主的年号纪年。
也就是说,鲁隐公元年,并不是从他继位那天开始的,而是从翻过年来的第一天来纪年号的。
因为当时还属于周朝,正常来说,要按周历来纪年。
所以,后面又补充了一句,“王正月”,这里的王是周文王,也就是周历的纪年方式。
“王正月”就是说是周历多少年,换算成当时的周王,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
也就是公元前722年。
那么,周平王又是周朝的哪个王呢?
他是东周的第一个王,他爹就是西周最后的一个王——周幽王。
如果你不知道周幽王,那你一定知道褒姒,一定知道“烽火戏诸侯”的那个昏君吧。
夏桀王宠幸美女妹喜,商纣王宠幸美女妲己,周幽王宠幸的美女就是褒姒。
都是一样的昏君,都一样的宠幸美女,都一样把“亡国之祸”推到美女身上。
这就是“红颜祸水”的来历。
这个昏君宠幸褒姒,引来太子和太子的外祖父的不满,决定废掉他。
又因为搞了几次“烽火戏诸侯”,戏弄诸侯,把诸侯当傻子,实际上自己才是那个傻子。
太子发兵来攻打他,他点了烽火,傻子诸侯们都变精了,都不来救他了。
他玩火自焚,被杀了。太子登上了王位,史称“周平王”。
因为当时国都镐京周围有游牧民族的骚扰,灾害、兵祸,周平王就把国都迁到了洛邑。
又因为新都城在旧都城的东面,所以叫做东周。
《左传》中春秋开始的时间,是鲁隐公元年,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
二
鲁隐公是上位,不是继位,所以,没有举行盛大的登位仪式。
为什么他不能继位,他不是他爹的儿子吗?
当然是了,但他不是法定继承人。
这要从古代的继位制度说起。
在遥远的古代,三皇五帝时期,诸侯部落联盟的盟主继位,采用的是选贤让能制度。
比如,尧帝时期,大舜很贤能,尧帝对他多方考察后,觉得这个人是个能带领大家走上幸福大道的人。
所以,尧帝最后让位给了舜帝,叫做“禅让制”。
同样的,大禹治水有功,被选为贤能伯仲叔季,舜帝让位于大禹,自己去巡行天下。
可是到了大禹时期后,他的想法变了,觉得我的帝位就该传给我的子孙,干嘛便宜外人。
所以大禹传帝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家天下”时代开启了。
不过也有说法,大禹传位给了“益”,可是益谦让不做,让给了启,启就再没有传给外人。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朝代,从此时开始,中国开始了国家治理的时代。
夏朝和商朝,王位的继承有点混乱,经常是兄终弟及。
也就是哥哥死了,可以传位给儿子,也可以传位给弟弟。
这就导致了王位争夺的血腥战争。
因为你的王位传给了你弟弟,你弟弟之后呢?
你的儿子也想当王,你弟弟的儿子也想当王,都算是合法的,怎么办?打呗!
打的一团混乱,其实都是一家亲!
到了周朝后,吸取了夏商时期的血的教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诸侯国,也跟随周朝的制度,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度”。
也就是王后嫡生的儿子作为合法的继承人,以长子为首要的继承人。
鲁隐公名叫姬息姑,是鲁惠公的儿子,可他不是嫡长子,是庶长子。
他的弟弟才是嫡子,是君位的合法继承人,可惜的是年龄太小。
姬息姑于是以摄政的身份上位了,史称鲁隐公。
姬息姑心里其实是很委屈的,滴着血的,欲诉不能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给我来十八碗,我要上景阳冈去打虎。
当然,这是我想象的,姬息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做。
可是他委屈啊,合法的王位继承人突然成非法的了,而且还是他爹的荒唐造就的。
这事找谁去说理啊!
事情要从姬息姑的父亲鲁惠公娶过的三个老婆说起。
鲁惠公的第一个夫人叫孟子,当然不是孔孟之道的先贤孟子。
而是宋国的一个公主。这个宋国公主姓“子”,而“孟”是长女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兄弟姐妹论长幼,叫“孟仲叔季”,也叫“伯仲叔季”。
“孟”就是长子长女的意思。
而“子”在这里就不是先生、老师的意思了,而是姓氏,是宋国的国姓。
也就是说,宋国的官方姓氏是“子”。一个姓“子”的宋国公室的长女,嫁给了鲁惠公。
孟子嫁到鲁国,还带来了副产品,也就是陪嫁的媵妾。
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一。
在周朝的时代,娶老婆有很多福利,不仅嫁妆丰厚,而且家中的姊妹或者族中的姊妹会一起陪嫁过去。
《芈月传》中的剧情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楚国的嫡公主芈姝要嫁给秦惠文王为王后,楚国给同时陪嫁了好几个媵妾。
芈姝的亲妹妹,庶出的公主芈月,楚国王公贵族里的孟芈氏、屈氏、景氏。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母国的利益。因为陪嫁的女人越多,生下的孩子跟母国的联系越多。
孟子嫁到鲁国,自然也带来了媵妾,叫做声子。
这个名叫声子的女子,也是宋国公室的女子,子姓,名叫声。
孟子没有生孩子,早死了,但是妾室声子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姬息姑,是庶长子。
原本鲁惠公的孩子都是庶子,庶长子姬息姑迟早可以继承君位。
麻烦就麻烦在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娶老婆。
他爹也愉快地给他定了亲,娶了当时宋国国君宋武公的女儿仲子。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叫“子仲”,姓“子”名“仲”。
仲子嫁过来后却坏事了,怎么了?她太漂亮了。
漂亮的让老公公动心了。结果老公姬息姑没有进洞房,老公公鲁惠公进了洞房。
没错,鲁惠公抢了原本是给儿子娶的媳妇,成了自己的媳妇。
而仲子还被封为了嫡夫人,她生了一个儿子,也成为了嫡子。
这样,庶长子姬息姑是赔了媳妇,还折了君位,他的心中当然要滴血的。
不过,鲁惠公去世了,而弟弟却还小,只有九岁,姬息姑就以摄政的身份登位了。
可想而知,国内有很多人对他不服气,不服气怎么办,跳腾呗!
这个跳腾的人就是费伯。
三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鲁隐公元年的四月,鲁国的大夫费伯带领军队在“郎”这个地方筑城。
这件事是费伯自行做主的,没有得到鲁隐公的命令,所以孔子在《春秋》里不记载。
费伯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鲁隐公的上位不是名正言顺的,他只是摄政。
鲁国国内很多人都不服气鲁隐公的上位,也就不听他的命令,自行其是。
费伯就是其中之一。
费伯带着军队到了郎地,私自筑城,没有跟国君鲁隐公打招呼。
此外,公子豫私下和邾国、郑国会盟,攻打卫国,大臣新建了南门,这些都没有经过鲁隐公的同意。
这就是藐视,赤裸裸的藐视。
身份尴尬的鲁隐公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忍了。
但是,忍,只是暂时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鲁隐公为了顺利的进行权力交接,安定国家,和掌握国政,对于大臣们的挑衅忍了下来。
同时,他开始做了很多外交工作,比如,和邾国结盟,和宋国结盟。
在父亲鲁惠公的葬礼上,他隐身起来,不以正式的丧主身份出面待客,都是为了隐忍。
但,隐忍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能让自己正名的手段。
这一招很奏效,鲁隐公的隐忍最终让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他正式的成为了鲁国的国君,即使名义上还是代君摄政。
且看鲁隐公二年发生的一些事件,就可以知道,鲁隐公开始掌握了国家的实权。
鲁隐公二年,鲁国周边的戎人部落来找鲁隐公,请求结盟。
刚开始鲁隐公婉言拒绝了,但是,在第二次戎人请求结盟的时候,他答应了。
鲁国和戎人结盟,至少鲁国周边不会受到戎人的骚扰了。
然后他对外相机和周边国家结盟,达到边境的安宁,这样,他就会腾出手来处理国内政事了。
在这一年中,鲁隐公是如何安定了国内,史书没有详细介绍。
但是从鲁隐公二年发生的一件大事,就可以知道,他有了发言权了。
这件事就是他派司空展无骇率领军队打到了极国,接着费伯又带人把极国给灭了。
这个极国按位置推算,应该是鲁国的近邻,而且在费伯的封邑跟前。
史书中对极国的记载非常少,但能够明确的是,这是《左传》中的春秋时第一个被灭国的小诸侯国。
这样,鲁隐公就坐稳了鲁国的君位,以摄政之名行国君之实。
心理别提多美了。
不信,看看后来他没事干跑去边境看别人抓鱼,就能看出他心里的那个美呀!
一个国君,真那么闲,不干正事,去看别人抓鱼?
要知道,那个时代,捕鱼是贱业,国君怎么可能去看捕鱼?笑话。
别说,这非正式国君还真的是会享受人生,不顾大臣的劝阻,乐颠颠的去了。
这个好戏,我们回头再说。
四
从鲁隐公上位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从春秋开始,“礼崩乐坏”的时代已经逐渐形成了。
周朝从建立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以及其他的等级制度。
什么是礼乐制度?
简单说就是人要分阶层,阶级,不同的阶层要使用不同的礼仪和不同的音乐。
先说说礼仪。
礼仪,也叫礼法,就是说,你是什么样阶级的人,就要使用什么样的礼法,你不能越级。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
你要是死了,你的死也得有固定的称呼,不能称呼错了。
你是周天子,你的死就是崩,你是诸侯,你的死就是薨。
你是大夫,你的死就叫卒,你是士人,你的死叫做不禄,而只有庶人的死才叫作死。
就是说,你不能随便死,也不能随便的说自己死了。
要按阶级划分来死,要按阶级来说自己的死。
这就是礼法。
音乐和舞蹈是一样的道理,你不能随便用。在用之前先看看自己是什么身份再说吧。
“礼乐制度”说穿了,就是把人划分成一定的阶级,然后固定到一定的阶级里,不能越位。
你不能越级,越级你就是越界了,你就犯法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制度,把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都规定好了。
你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服从这些社会制度和规范,不能出格。
所以,鲁隐公作为庶长子,他就不能越界去做鲁国的国君。
如果他直接登位,那就是违法了,大家都会攻击他。
同时,作为大臣,就要听从君主的命令来行事。像费伯这样的行为,就越界了。
话又说回来,鲁隐公自己就违法了,他在家中跳起了只有周天子才可以跳的舞蹈形式。
上行下效,他不听话,他手下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听话了。
鲁国在春秋时代其实是最遵循周礼的国家,但是就是这样,鲁国人也干了不少出格的事。
最尊礼仪的国家都这样,其他国家更不用说了。
像极国被灭这样的事,更是大事。
虽然周天子当初分封诸侯的时候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划分,但各个诸侯国之间相处即使不太友好,至少还是平衡的。
灭国这样的事件大家默认,没有周天子的点头是不允许发生的。
可是极国的被灭,开了一个坏头,从此时开始,你打我我灭你大家混战的局面,就成了家常便饭了。
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开端。
春秋时期的大战,争夺地盘,相互攻伐,争做霸王的行为正式登场了。
大戏一场接着一场,吃瓜群众们搬好板凳,备好茶点瓜子,开始看戏喽!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