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书写中,老师和学生经常会为某些字的横或者竖是否出头而为难。有些字,是否出头不影响对错,有些字不出头就错了。比如秉、兼、妻、君、事、争等字,这是一组因形会意的会意字。每个字都有一个故事会意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面。这些字里有一个共同的构件,这个构件是这组汉字中最重要的一个构件,是让画面动起来的一个构件。
秉,是手持一束禾苗的样子,有禾和构成的穿插结构的汉字。其甲骨文字形为。最初就是指一把庄稼,《诗经·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意思就是田里遗撒的这些禾束啊麦穗啊,照顾寡妇任她捡吧。早在周王朝时,我们的祖先就有这种充满怜恤和善意的民间风俗,通过遗漏麦穗、禾谷这样的行为,不动声色地给予帮助。民国学者齐如山先生在《农事的好风俗》里讲到:“北方麦子成熟、收割之时,永远准许贫家妇女跟随割麦工人,捡拾遗在地上之穗……,故贫家妇女有拾此之习惯,地主绝不禁止,意思是富足之家有麦子吃,贫寒之家也要沾点光也……这种风气来源已远,自周朝即已盛行,《诗经》中已详载之[1]”。无独有偶,在法国画家米勒的画笔下,有一幅画《拾穗者》,描绘的是几个农妇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麦穗儿。这幅画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说的也是怜恤贫寒之事。
“秉”字由此便带上了浓浓的悲悯之情,看到这个字便充满温情和暖意。秉字还有拿着的意思,就是秉持、秉烛;引申为掌握、主持,就是秉公、秉正等词义。
手里拿着一束禾是秉,拿着两束禾的时候,就是兼,字形为。就是并得,所以,两份并在一起,是兼并;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时,就有兼职、兼顾、兼任、兼而有之、兼收并蓄等词语。
到此为止,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构件就是“又”,指一只手。因此,妻、君、事、争等字当中,都是指一只手。
妻字是古代抢婚制在字形中的表达。因为妻子是抢来的,所以出嫁的女子头上要盖红盖头,“婚”字从昏暗的“昏”,从字形中都可以看出为了避免抢来的女子找到回去的路,是多么用心。这些民俗都是该婚制的反应。
君字从尹从口,尹的字形是手执权杖,尹有治理的意思,常常用作官职名称,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商王朝初期的贤臣伊尹,就是一位叫伊挚的人被封为“尹”,后来人们称之为伊尹,此人出生于庖厨之家,因此善于烹饪,后来老子所言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即肇始于伊尹的“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尹,为手执权杖,君为手执权杖发号施令,君王、君主、国君,还有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等,都含有当权者的意思。此外,君还指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
事和史、吏是有一个甲骨文字分化出来的。有学者认为是手持书册的样子,也有学者认为是手持猎叉。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释史》中指出“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
争,是两只手互相牵引、拉扯、争抢的场景。那种力求获得、互不相让的感觉跃然纸上,争抢、争夺、竞争、争长论短充满了画面感;某一方力求实现而做出的努力,在争取、争气、争胜等词语中可见一斑。
对于小学生而言,到底是否出头,跟汉字中的当、灵、寻、归、雪、帚等所从的部分在书写上很难区分。老师一般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倒山”,这是很容易引发歧义的解释。“山”可以倒向任意方向,那么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另一种混乱,即左右不分。如果从字源上看,前面的一组字从“又”,跟手有关系;而另外一组字,则因为字形的简化,而成为了纯粹的符号,比如,当,原来写作當,简化之后,下面部分全部记号化,不表示音义;灵,原来写作靈,跟能通天的巫相关,所以指神灵,还指明慧、通解,引申为灵活、灵巧等意义;雪和帚共同的部分都是象形字的符号化,前者是雪花的模样,后者是扫帚的模样,字形分别为:和;归写作歸,右边所从也为帚;寻,字形为,本来是从“”,字义中也隐含了“手”的信息,寻是丈量的长度单位,一寻是八尺,古代八尺是一个成人伸展两臂的长度,后来引申为探究、探寻等意义,所以寻字原本跟手有关,但是,字形的演变有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整齐划一规律性很强,便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寻”字形变化,倒是跟下面将要谈到的书写规律一致了。
从书写的美观上来看,横出头的字,均有一竖笔贯通下去,以求得书法上的平衡之美,而从又的那组字,则没有一竖的贯通。
会意字的世界,丰富而充盈,既有对弱者的悲悯,也有对权秉的描述,更有对日常生活的描摹。会意字的世界,也是生活的世界。是由生活的直观经过符号的初步加工之后,构成的一个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世界,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如此相关会意字,理解会意字,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在理解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和我们付出的主观努力,是对我们自身一个熟稔的过程。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