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_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_古倩敏 又叫古羽

· 第七十九讲 ·

请各位翻到论语讲要二九五页,二百九十五页,这一章经我们先看看经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_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_古倩敏 又叫古羽

叶公,这个树叶的叶字,在这里读叶(sh èㄕㄜˋ),根据论语集解里面,引孔安国的讲,他说叶公名字叫诸梁,他是楚国的一个大夫,在叶这个地方食采,这个采读(càiㄘㄞˋ),食采就是这个地方给了他,这个地方的民众就是拿这个地方的税收,那个时候叫作农家的收入,拿一部分给他,这叫食采。僭称公,在古时候,天子封各国的国君爵位,爵位,大国的诸侯封公,次一等的叫作侯,一共五等,公侯伯子男。后来楚国不是公国,楚国虽然地方很大,国家的势力也很强,但是它是一个子国。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是子国,所以一般称呼楚国叫楚子。后来楚国仗着自己国家的强盛,自己称呼公,你国君称公了,楚国的大夫叶公他也称公了,这叫僭称公。不对是不知道怎么对法子。

先把这个文字看一看,叶公,这个地方的楚大夫,他食采在叶这个地方,就等于这个地方的长官,他问孔子于子路,这一句话就是说,向子路问孔夫子,这个人是圣人还是什么样的人物,问子路,那就是把有关孔夫子的为人如何,向子路来问,没有直接问孔子而问子路。子路不对,子路没有对答他。后来孔夫子知道了,就跟子路说,女奚不曰,这个女当汝字讲,左边一个三点水,在经典里面就用这个女字,女就是你,孔子说,奚当何字讲,你何不这样的跟他说呢?下面的意思就是说,就跟子路说,其为人也,其指的是孔夫子,你为什么不这样对他说呢?说,其为人也,孔子这个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连吃饭都忘记了,他一直是很快乐的,乐到没有忧虑,忘忧。这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连老之将至都不知道,老都不知道了,从其为人也一直到不知老之将至,这几句话是孔子跟子路讲,你为什么不这样跟他说呢。云尔,就是结束的话,就是就照上面那几句话,这么说就好了。

不知老之将至,孔夫子自己说的,在这个时候孔夫子的年岁应该已经很老了。根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讲,史记有一篇孔子世家,在孔子世家里面记载,孔子是在鲁哀公五年的时候,孔夫子到了叶这个地方,就在这个时候,叶公先向孔子问政,后来又向子路问到孔夫子的为人,就在这个时候。这时候,鲁哀公五年的事情,孔子这个时候已经是六十多岁了。

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_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_古倩敏 又叫古羽

关于这一章经文,字面的意思,我们一讲就明白了,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孔夫子没有明白的说出来,所以后来有很多人的注解,我们老师雪公认为都不可靠,都是揣测的话。勉强的说,还是根据孔子世家里讲的,这也是刘宝楠论语正义提出来的,他说孔子世家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在其为人也。这里是讲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孔子世家里面,在其为人也这一句下面,还有两句话,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学道没有疲倦的时候,诲人是教人,没有厌倦的时候。在孔子世家司马迁记载有加上这两句,根据这两句的话,后面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可以把它指的一方面自己在学道,一方面在教学生、教书,不过这还是勉强的讲。孔夫子在论语里面也记载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不厌、不倦,一个是自己在学道,一个是在教人家,勉强也可以这么说。

这个学道,孔夫子是圣人,圣人成就了还学道呢。所以研究起来,不也有问题吗。也可以这么说,圣人虽然是成就了,道是完全明了了,他为了告诉一般学生,任何人都要求学,就是圣人到世间来,世间有些事情,他还要了解,所以勉励一般求学的人要好学。这一章经,当然真正研究起来很难,古代注解的人那么多,要求正确的结论很不容易。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值得注意的,圣人当然生死已了,佛法讲生老病死,生老病死这都是假相,真正证到自己本性的时候,那有生老病死?那生死问题解决了。不知老之将至这一句话,可以透露出来孔子圣人的境界,在孔子的心里面,没有老这个现象,你说我们一般人到人间来,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心理跟着年龄在变化,心理就算不承认老,身体它就自然在那退化,自自然然的,你说在今日之下,凡夫众生那个老年人身体没有病?这个病到医院里检查,检查不出来,但是他就不健康,不是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好,这是老年生理一切老化了就是这样,所以他这里讲不知老之将至,他没有老。必得圣人这个时候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他才没有老,心理各方面才是没有老的这种感受,这一章要注意,就在后面这一句话。我们一般人从少年到壮年,一直到老年,心理就是,唉呀,快老了,老了之后,接下去怎么呢?生老病死,老了在人世间,还能住好久吗?到了老年人心理就没有安全感,孔夫子不知老之将至,虽然身体老了,他心理没有老的这种想法,这必须学道,我们学道的人,才把生死老这些,才逐渐逐渐把这个看得淡化了,普通人一到老年,身体、心理都是变化得很快。

翻过来二百九十六页。

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_古倩敏 又叫古羽_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好古,古来的时候,那些圣人说的言语,办的事情,遗留下来的,我喜好来研究,敏以求之,敏就是敏捷,来求古时候遗留下来的那些学问。其实圣人就是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他在这里,你看集解,郑玄曰,言此者勉劝人于学也,郑康成注解出来,孔子讲这两句话,他是勉励一般人来好学,孔子处处拿自己来劝告他人。知之,各位看皇侃疏,知之是什么呢?谓知事理也。知道天下事情,而且知道天下的事情,每一桩事情有它的道理。我们一般人讲,知道事情已经不容易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每一天,从大众传播的媒体上,得到我们国内、国外发生的那些事情,由那些媒体传播过来,我们每天看见有多少,看都看不完,那都是事情。每一桩事情有它的道理,明了事情已经不容易了,再明了它的道理,更不容易,所以知是知道事与理,他说孔子谦,谦是谦虚,以同物,同物这个物是人物,跟一般人一样,他很谦虚,虽然是圣人,他把自己看作跟普通人一样,谦以同物。故曰,所以说,我有所知,我所知道的事情以及道理,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不是生来我自然就知道,我既然不是生知,而今有所知者,我现在所知道的,政由我,这个政治的政就跟正直的正是一样的,正是由于我所好古人之道,疾速以求知之,就是因为我好古人传下来那个道,那个学问,我很积极的在那求,求来的。

这样讲,也许有人说,孔子既是圣人,为什么还要求学呢?生而知之,那还要问,还要求?研究经书,有些问题须要研究,你研究的时候,根据,找根据。下面就说出了,孔子为什么讲这一句话,就是在当时一般人已承认孔子是圣人,所以孔子这样说,我不是生而知之,因为圣人一定是生而知之。讲到孔子好学,比如说,孔子在那个时候到周家,问礼于老聃,到了齐国又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个都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个意思就是说,前面郑康成讲的,孔子讲的话就是勉励人家学,勉励人家学,孔子要拿自己现身说法,拿自己求学,好古来勉励人家,叫我们知道,圣人当然都还要学,何况我们一般都不是生而知之的,我们怎么能不学?这是求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_古倩敏 又叫古羽_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

我们生在现代,跟古时候又不同了,古时候还要好学,现代的世间事情那么复杂,不求学,不明了事理,我们在这个世间,每一天看见这个世间上的事情,都被那些复杂的事情,把我们陷入乱得更乱,扰乱的更坏,所以必得要好学, 好学,这里可以看孔子讲好古,古是什么?古是指中国自古以来三皇五帝到了三王,这都是古。推到有文字记载。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那就是伏羲氏。伏羲氏画卦,就算是文字了,从伏羲氏开始,神农、黄帝、尧、舜、夏、商、周三代,开国的这些帝王,都是圣人,这些圣人他们的言语,他们所办的事情,写在书本子里面,这就是古,古代圣人传下来的这个道,所以孔子好这个。在中庸里面讲,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来整理中国这些圣贤书籍、典籍的时候,祖述尧舜,尧舜之道,比如说尚书,孔子整理出来的,宪章文武,文王、武王,到了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都是根据这些历代的先王,这都是古。他要来研究,然后把这个学术传下来。

我们今日之下,要想学孔子这样好学,好学,你怎么好学法子,现代人写的书,动不动著作等身,他著作的书籍,堆积起来跟身体那么高,一样的,这还是讲文字,如果用那个传播的工具,作成 DVD,作成影像带子,那超过了他的身体,堆起来更多,这个当中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合道理的那些知见。所以今日之下,我们要想求得真学问,想学道,要读古代圣贤的书籍,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念四书五经,非常纯粹,四书五经你念了之后,再看看诸子百家,因为你四书五经这个正确的道理你明了了,然后看诸子百家,它有纯的,有不纯的,你才可以辨别是非,这样我们看看现在世界上传播的那些事情,我们才分得出来是非善恶。分清是非善恶,才不会被那些邪知邪见的人把我们引导走上那个邪知邪见的路上去。所以我们今日之下,研究这一章经书,特别注意讲好古,要以古代圣贤传下来那个书,先在这上面打定基础,然后我们才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才能谈得上学道。

再下面看二百九十七页。

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_古倩敏 又叫古羽_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记载论语的人记载孔子,孔子不语下面这四种,怪是奇奇怪怪的事情,奇奇怪怪的人。力,那些不是普通人的力量。乱,那些不寻常的,乱的事情。神,这个四种孔子都不语。语跟言这两个字,要有所辨别的。后面讲要,各位看,这在经文的后面第六行,语与言有分别,语是对语,言是自言,对语是跟人家谈话,自言是自己发表言论。孔子在这里讲不语,不是自言,自言是孔夫子写作春秋的时候,春秋里面有弒父、弒君那都是乱,春秋里面很多怪事情,怪人也很多,力量,讲这个大力,古时候奡荡舟,奡这个人,他在陆地上就能把这个船能够荡,推得动这个船,这算大力,不是普通人的力量,神就是一般人想不透的事情,尤其是在古时候中国也有,古时候印度也有,那些外道,讲究那些神通,那都不是普通人所能办得到的事情。佛家固然,你学了,有了定工夫了,也会有神通的,但是这个神通,佛家讲的时候,都要讲清楚,这个神通前五通,一般俗人都可以能够得到的,就是印度那个时候,古印度外道也有五神通,这个没什么稀奇,重要的是漏尽通,漏尽通就是必定要断见思惑,这个通才是可靠,漏尽通没有什么表现,前五通那都有表现的,这个漏尽通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形状现出来,但是最稳当的,得了这个漏尽通就不会失掉,前面那个外道得的五神通还会失掉,这还是真正讲这个神通。何况到这个末法时代,我们现在来看看,有些人也讲神通,那是假的,假装出来,造作出来这个假神通,不可靠。真正神通,无论是五通也好,漏尽通也好,必须按照佛法入定,定工夫然后才出现神通。其余那个外道,当然也要有定工夫,但是他没有漏尽通,得了之后,还会失掉,所以这个都不可靠,而且你在一个社会里面,经常讲这些神通,就是扰乱一般人的心,把人心就扰乱了。孔子在这里不语,是跟人家谈话,不讲这些事情,为什么呢?讲这些事情,讲的奇奇怪怪的人或事,自古以来,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好奇骛怪,你讲这些奇怪的事情,奇怪的人,大家都学,你教他学道,没办法学,一学就偏了。就正常人的生活,一好奇骛怪,他表现出来也是不正常,不好。

这个力量,讲这个大力量,也不足以提倡的。乱臣贼子那些弒父弒君,那更不可以讲,神是那些神奇的事情,讲这些事情,为什么孔子不语呢?这些事情讲多了,教育方面就偏了,国家教育,圣人教化人世间,就是教人家走正道,平常的这个大道。怪、力、乱、神的话,讲多了人家就模仿,现在传播媒体的工具,遇到杀人放火那些犯罪的事情,一传播出来,就多少人在那里模仿,学了。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人讲,第一个犯罪,接着就有很多人来学。在台湾大家知道,第一个抢银行的,没有很久,接着就不断的有抢银行。在民国四十几年到五十年这个期间,好像有一个杀人分尸的,在台北,那时轰动社会,从那以后,杀人分尸的很多,都是模仿的,在外国来讲,美国人,开始的时候,有犯罪的人,拿着枪在校园里,用这个枪乱射,到后来,校园事件拿这个枪来随便杀人的话,层出不穷,这都是模仿的,所以孔子不语这些事情。不语这些事情,但是孔子在研究学术,还是讲的。这个我们休息几分钟,再继续,孔子有发表,有讲这些事情的时候.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_古倩敏 又叫古羽_魏知古起吏者 为姚崇所引用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