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人工智能的金箍棒,更棒!

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培养更多孙悟空

第一局比赛:87% VS 66%

第二局比赛:83% VS 63%

这是今年上半年一场举世瞩目的人工智能(AI)对决结果。

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图片_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_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有效期多久

人类顶尖医生在与机器的“读片大战”中败北。

两局比赛,比拼参赛双方通过阅读医疗X光片,判读肿瘤疾病的准确性。

代表人工智能的医疗智能辅助诊断产品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轻松战胜由25名全球神经影像领域顶尖专家、优秀临床医生组成的人类战队。不管是比赛用时,还是结果的准确性,机器全面碾压人类,以绝对优势彰显人工智能的强大。

人工智能仿佛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横扫千军,深刻改变产业格局,掌握人工智能的人,将被赋予极大竞争优势。人们都想变成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在自己的专属领域成为“齐天大圣”。

根据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分析,到2022年,由人工智能(AI)创造的商业价值,将达3.9万亿美金,而期间AI的人才缺口将达500万人以上。

培养更多能挥动人工智能金箍棒的孙悟空

7月26日,华为在100多名教育界顶尖专家、培训合作伙伴、师生代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爱好者的见证下,举办主题为“学无止境 AI创未来”的发布会,正式推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

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图片_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有效期多久_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

谈到华为HCNA-AI考试认证,华为企业BG培训与认证部,人工智能认证首席架构师张志峰告诉记者,该认证定位于人工智能的普及、深度学习的了解、以及基于开源TensorFlow框架的编程能力培养。

在培训过程中,学生需要打下坚实基础。包括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计算数学、泛函分析),计算机基础(Python、Java、C++、分布式计算)、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TensorFlow理论或框架。最终可以选择计算机视觉、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规划决策系统等方向进行发展。

华为AI职业认证,基于华为AI的解决方案。认证具备理论坚实、框架强大、环境便捷、实战实例的4大特质。

华为将通过完善的人工智能职业认证体系,培养输送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行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能动力,以此推动解决人才缺口问题。

未来华为还将推出针对高端学习者的HCNP-AI以及顶级的HCIE-AI认证。

浙江大学联合华为开设人工智能公选课,培养更多人工智能人才

参加本次发布会的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为听众解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人工智能是JohnMcCarthy(时任Dartmouth数学系教授,1971年度图灵奖或者)等四位学者在1955年提出的术语及研究范畴。他们希望机器能够像人那样认知、思考和学习,即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没有模型就无法模拟人的智慧过程;第二,需要能算法实现。人工智能是以机器为载体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实现的人类智能与生物智能。机器载体就是计算机编程;第三,智能思维。人的大脑怎么进行问题求解,是逻辑还是非逻辑?如何进行优化?以机器学习的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吴教授介绍到

总体看,人工智能的内核是数学+编程系统+智慧思维,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初步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强大工具。

浙江大学正联合华为开设人工智能公选课,在这门《人工智能实践基础》的课程中,通过华为HCNA-AI考试认证,是课程考核的必要条件。

华为平台+生态战略,人才是关键

“最新推出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是华为认证培训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华为企业BG全球培训与认证部部长冯宝帅告诉记者。华为的人才生态战略服务于华为公司的愿景,也就是:华为要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华为的战略是“平台+生态”,平台要开放,要协同;生态要有活力和多样性。华为要做平台的平台,要做生态的黑土地。

无论平台还是生态,人才是关键,建设良性的人才生态是基础。

人才生态要建立统一标准,标准是人才评判的核心。华为认证目前涵盖3大类、22个技术方向。3大类分别是:ICT架构认证、ICT开发者认证、行业ICT认证。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HCNA-AI)是其中一部分。

人才生态需夯实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包括双一流高校,也包括普通院校。最终,为产业生态输送创新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

人才生态要扩大社会认证合作伙伴数量。华为认证培训合作伙伴,目前在全球有100所、中国区40所左右。未来还会有更多认证合作伙伴,为生态快速输送人才。

AI认证是华为认证中的最新成员,目前华为在云、管、端、芯已可提供全栈式的AI解决方案。认证培训可以将华为积累的AI知识、技能以及成功实践快速释放出来,同时也是对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工业与信息化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政策的积极回应。

人工智能应用就在我们身边

事实上,这篇文章撰写正是借助人工智能的辅助。记者100分钟的采访录音,通过手机一款APP软件,仅需要6分钟,就将采访录音转换为18000字的速记文稿,并从云端推送到手机端。未来有很多工作确实面临机器的挑战。

虽然人工智能依然会把记者乡音浓厚的普通话“AI”,翻译为“悲哀”,可我们人类大脑依然可以理解人工智能一丝不苟的翻译转录,并根据稿件梳理思路,输出文章。

就此而言,也许我们不用悲哀,人类依然大有希望!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