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初一一入学,我就强调工具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上课时带《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使用工具书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经过一周多时间,绝大多数同学都准备好了工具书,接下来的课就要带着他们用一用工具书。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切入,一直还没太想好,不想太刻意,让学生觉得是为了使用工具书而使用工具书,而要让他们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利用工具书。

课前雾霾的拼音,在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上闪出了这样一条信息。

雾霾拼音怎么读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_雾霾的拼音

忽然灵机一动,哈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课堂现挂。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四个字,准确说是两个汉字,两个拼音。

令 人 zhì xī

同学们都已经把工具书准备好了,这些工具书不是放在那里的摆设,而是要真正用起来,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小练习。

我刚刚在教室门口的电子班牌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片,图片上面有这样四个字,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现在请同学把我在黑板上写的这两个拼音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补上汉字。

注意,一个是补上这两个字,成为一个我们常用的短语。另外一个要补上的是化学课上的一个课程名称,是制造一种化合物。

第一个“窒息”很快就查到了,马上就有人上来写对了,对此学生没有异议。但第二个则发生了一些问题,因为我在讲述要求时已经明确是制造一种化合物,所以“制”这个字写对问题不大,关键是xī,写得五花八门。

第一个学生写成了“锌”,接下来的学生,有的写“锡”,还有的写“硒”。但一直没有写出正确答案。我提示他们不要仅仅使用《新华字典》,还要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试着查“乙xī”这个词条,会看到这是一种化合物,我依稀记得我当年学化学时,老师告诉过我们这种化合物可以作为水果催熟剂。

最终,在我的提示和帮助下,他们准确地完成了“令人制烯”这个短语的填写。由此展开来,我讲了四个知识点。

雾霾的拼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

第一:语音流变

第一个同学写成了“锌”,是“xīn”和“xī”这两个读音没有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推广普通话,所以要有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我们可以以《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的读音作为标准。但同一个字的读音并不完全固定,一成不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方言问题。比如,在不同的方言区,虽然是同一个汉字,但是发音却不相同,比如,有一些地区h、f不分,这样的地区“福建人”就读成了“胡建人”;有一些地区l、n不分,于是就有了本来去了“河南”,你听起来以为出国去了“荷兰”的笑话。

另外一个是古今音问题。语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有上古音,中古音等的区别,但这些并没有语音的资料,只是根据文字进行推测分析。现在我们读古诗时,还时常涉及到这个问题,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等,大家为此争执不休。现在统一规定读今音。我个人认为,读准字音固然重要,但准确理解意思更重要。

第二:语境意识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关于拼音是否正确的考查,或者看拼音写词语的考查。需要注意,这一类考查从不单摆浮搁地考一个拼音或者一个字,而至少也要以一个词的形式来考查,这个词就是最小的语境。

雾霾拼音怎么读_雾霾的拼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音

汉字中有很多多音字,如果我们不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并不能判断某个多音字具体读什么音。除了多音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同音词,这时候,更要将其放到诸如语句或者段落这样的更为丰富的语境中去考查。因此我们学习一个字一个词,不能孤立地掌握它,而一定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

还有一个语境,不仅仅是同学熟悉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篇章的语境,而是阅读的语境,或者说是知识储备的语境,比如,刚刚同学写成“锡”或者“硒”,而不能写出正确的“烯”,是因为缺少化学的一些知识背景,不知道化合物是什么。

第三:字源分析

回到常用的短语“令人窒息”上来,我们都知道“窒息”是呼吸困难甚至停止,但为什么“窒息”就是指喘不上气来呢?这就要有意识地从字源的角度去分析。

通过查阅网络工具书,我知道“窒”是形声字。从穴,至声。洞穴狭小阻塞,故从穴。本义:阻塞,不通。而是会意兼形声字。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其中“自”是象形字,甲骨文中“自”就是鼻子的形状。那为什么本来只是指鼻子的“自”后来又进一步引申为我们常用的“自己”的“自”了呢?因为我们在说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你看,这种演变多有趣味。

当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窒息”从字源上看是怎么回事。就能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所以,要经常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不仅仅要有一般的常用纸质字典查阅音形义,对一些字词我们也要借助网络工具书,进一步追溯其字源,这样才能发现汉字之美。

雾霾拼音怎么读音_雾霾的拼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

第四:修辞问题

这个化学课上的题目,之所以引人关注,实际上隐藏了一个有意思的修辞。让我们因为这个修辞产生了很多联想,由“令人制烯”这个具体的课程内容,联想到“令人窒息”这个短语,再把这个课程内容和这个常用短语联系在一起,又会引发无尽的遐想。

这个修辞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同学熟悉的一些古诗文中曾经出现过,比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雾霾的拼音,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诗句表面看似在说晴朗之“晴”,而实际上却是在说情感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诗句表面在说蚕丝之“丝”,而实际却是在说思念之“思”。这就是谐音双关。

又比如,《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说法,这两句话可以视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而在前几年雾霾严重的时候,“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成语被偷偷地变换为“自强不吸”和“厚德载雾”,在调侃与无奈中,暴露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雾霾的拼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音_雾霾拼音怎么读

世界简史

¥31.1

购买

【课后反思】

1.这是温故而知新的一课。对学生来说,有一些是“温故”,一些是“知新”。只“温故”不“知新”,会令学生情绪过度放松甚至厌倦,反过来只“知新”不“温故”,则无法将前后所学的内容有机勾连起来。正是这样“温故”与“知新”的不断滚动,使得学生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2.这是利用真语境的一课。学习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但在一个“假语境”或者说一个“设计的语境”之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定很好。“请君入瓮”甚至“关门打狗”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会让学生厌倦甚至憎恨。

3.这是“有意”与“无意”的一课。虽然看起来是在无意中发现了“令人制烯”这一教学资源,但实际上却是“有意为之”。所讲的内容从字音到字源再到修辞,都是常见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中高考常考的内容,都有具体的试题可以印证。但学生却觉得是“无意得之”,课堂上轻松愉快。不断用“××是考试重点,务必要掌握”这样的“狼来了”的方式吓唬学生,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厌倦了,就脱敏了。

4.这是培育“大语文”观念的一课。时时处处都是语文,学语文不应该有课内课外之分,课本与非课本之分,口语与书面语之分,雅言与俗语之分。凡是存在文字的地方,存在语言的地方,都是学语文的地方,要时时处处学语文,时时处处用语文。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