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轮回的日月上溯千年,弥渡的先祖在空旷寂寥的原野上,用石刀石斧拓开繁衍生息的天地,伴随生产生活历史的前进,劳动的歌谣随之产生,弥渡山歌小调、花灯文化拔地而起,最终奏响弥渡文化韵律悠长的交响乐章。
《小河淌水》清悠悠 醉人心扉弥渡曲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小河淌水是云南哪个地方的民歌,手欲鼓之,足欲舞之。”弥渡民歌源远流长,是弥渡县境内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在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南诏图传》“铁柱祭”中,就有“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述。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歌声悠悠,情声绵绵,诞生于弥渡大地上的民歌精粹《小河淌水》把弥渡带出了彩云之南,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小河淌水》只不过是数不清的弥渡民歌调子中的一首,《十大姐》《弥渡山歌》《绣荷包》等弥渡民歌的广为传播,也在不断打响弥渡“小河淌水乡愁地”的品牌。
会讲故事的音乐瑰宝 绕不开的弥渡
今年79岁的李彩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在弥渡这样一个盛产山歌、名曲的地方,她的一生都与弥渡民歌息息相关。从12岁登台到如今,提起弥渡民歌,李彩凤的山歌、调子在当地无人不知。
1943年,李彩凤出生于弥渡县的一个彝族高寒山村——朵祜。出生于朵祜的李彩凤,是听着朵祜民歌来到人世的,她的血管里流淌着朵祜彝族民间音乐的血液。
李彩凤记事时,好像便会唱歌了。一听到有人唱歌,她就忍不住挤过去听。有的歌,听一遍她就记住了。夜里在心里默一遍,第二天一早就能哼个八九不离十。她说:“我可能从会说话就会听歌了。一个人迷上什么,就会钻头觅缝去学,不一定要人教。”
从李彩凤之子李毕口中,我们渐渐明晰了这位老人一生对弥渡民歌的热爱。“把装在心里的山歌全都唱出来是母亲的心愿。”近几年,李毕把母亲唱的这些山歌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现在已经记录、翻译、整理出500多首彝族情歌、山歌。
月亮在朗朗夜空里缓缓行走,梦幻般的歌声融入夜色……李彩凤版本的《小河淌水》,旋律响起,充盈着浓郁的弥渡民间音乐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水灵灵的月亮散发出一地的忧伤,而李彩凤站在流水潺潺的水中央唱起这首山歌时,却只让人觉得舒展又清新!
《小河淌水》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每每谈到弥渡,《小河淌水》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而谈到《小河淌水》,孕育这首世界名曲的弥渡也正在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李彩凤:唱起歌来管天管地管不着
2008年,65岁的李彩凤第一次坐飞机去到北京,由俄罗斯乐团伴奏,面对来自国内外的观众,尽情演唱了《诃气拉北》,她说,很享受这样的舞台。李彩凤天生有一副好嗓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唱起歌来的时候,管天管地管不着她唱歌。
在李彩凤的民歌生涯中,唱过许多民歌,数不清的曲调中,她慢慢把这些民歌唱出了属于自己的调子。心情激昂时,旋律高昂;心情平静时,旋律舒展畅快;心境凄凉时,旋律婉转缠绵……
“哇嘻(哎)呷噜喏(哎),红脸颊的公鸡何事未到迎亲处,到了岭岗,自己找食去了,因此未到迎亲处呀……”李彩凤四五岁时就记住了《青棚调》,天籁般的旋律里,飘散着山野的原汁原味……
1954年,李彩凤学会了另一首歌——《放羊调》,这是弥渡民歌中生活歌谣的代表作品,欢快热烈,既可歌,又可舞,边唱边舞也可。《放羊调》唱十二个月,每个月都与当地的民俗和节日配合,也与季节配合,有一种漂泊的苍凉感。
“砍柴莫砍葡萄藤,嫁人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哎,三月尼罗郎),初一初二要出门(阿郎,我的小心肝)……”《赶马调》里,倾诉着赶马人的思乡亲,描绘着古驿站口,盼郎归的亭亭身影……
除此之外,李彩凤还用家乡的调子来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近年来,李彩凤积极参加各种传承展演活动,主动开办培训班,让民歌进校园等小河淌水是云南哪个地方的民歌,70多岁的李彩凤比以前更忙了……
李彩凤简介:
李彩凤,出生于1943年5月,女,彝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朵祜村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人才、云南省三八红旗手。她演唱的民歌曾多次在央视一套、二套、 四套、 十二套节目中播出。曾与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在北京、昆明等地同台演出。在2010年,成为第12期《音乐生活》杂志封面人物。2014年,荣获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首届优秀文学艺术奖民间文艺类作品二等奖。2017年,被弥渡县人民政府评为“首届文化名人”。2021年12月,成为《金色时光》杂志封面人物。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彩凤演唱歌曲精选集》出版。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受访者 图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