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星相学的朋友都知道,西洋的十二星座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也有根据你出生年月日时排列的星盘,这个星盘有十二个宫位,原理来源于黄道十二宫。
黄道十二宫对于中国影响同样很大,在敦煌壁画《炽盛光佛经变》中就有所呈现。
《炽盛光佛经变》局部
该壁画位于敦煌莫高窟的第61窟,开凿此窟的人是敦煌归义军政权统治时期的节度使曹元忠,而敦煌的前身,正是归义军领地的中心沙洲。
说到归义军,不得不说一下去年银联推出的宣传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西域,该影片中出现了“建中十一年”。
建中是唐德宗年号,从公元780年到公元783年,只有四年,“建中十一年”,实际当为贞元六年,既公元790年。
换言之,片中郭大帅哪怕是建中年号的最后一年出发,也已经在路上走了7年。
郭大帅跋山涉水,为的是让大唐的旗帜再次飘扬在西域,在郭大帅和他的兄弟们长眠于那片土地后60年,沙洲义民张议潮率归义军收复西州。
郭大帅如果在天有灵,应当是十分欣慰。
归义军,一个甚少在历史课本甚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群体,却是大唐历史荣耀不可或缺的铸造者之一。
吐蕃政权崩溃下的产物
自安史之乱后,随着大唐王朝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之中,控制着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与安西都护府,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各种入侵,其中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来自青藏高原的吐蕃。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在整个唐朝历史上,对大唐威胁最大的势力,非吐蕃莫属。
即便是在大唐最强盛的时候,也无法解决掉吐蕃,一代名将薛仁贵都曾在青藏高原铩羽而归。
更不用说在大唐衰落之后了,吐蕃不仅屡屡入侵大唐,甚至还两次攻入长安城。
对于因为大唐内乱而无法从中央获取援助的安西都护府而言,要独立面对这样一个对手,也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
虽然在郭昕等人的奋战下,安西都护府依然坚守整整四十多年,但一支孤军很显然无法应付来自整个吐蕃政权的入侵,安西都护府终究还是在猛攻之下沦陷于吐蕃。
图片来源于维基百科
对于已经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内部半独立藩镇的大唐君臣们,光复这些沦陷的疆土显得有心无力。
不过,自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以来,对于当地的汉人一直采取非常严厉的压迫政策,不仅对汉人采取非常严重刑罚,并且要求其学习藏文,穿吐蕃服饰。
但当地汉人,却并未屈服于吐蕃的统治,而是一直心系大唐,默默等待着能够重新回归大唐的一天。
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河西汉人在隐忍了近百年之后,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公元842年,吐蕃达玛赞普因为其所推行的激进废佛毁释政策,而被佛教徒刺杀,吐蕃贵族们分别拥立王子永丹和俄松,为争夺王权,互相攻伐,王室遂分裂为二。
吐蕃所控制的河西地区,也不例外的卷入了这场吐蕃内战之中。
吐蕃洛门川(今甘肃武山境)讨击使论恐热起兵讨伐拥立永丹的一派贵族,声言:“无大唐册命,何为赞普?”
他自称“国相”,与永丹的大相尚思罗混战于洮水之西,后论恐热杀尚思罗,并其众十余万,接着论恐热又向西攻击吐蕃都州节度使尚脾蟀,双方在河、都、瓜、肃等地火并。
这些吐蕃人之间的内战,虽然导致河西、都、廓等8州各族人民饱受蹂躏,五千里间,赤地殆尽;河、渭二州至叠、宕之西,二千里间,寂无人烟。
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吐蕃在河西地区的军事实力,让这些地方不忘故国、心向大唐的汉人看到了机会。
公元848年,沙州汉人张议潮聚众起义,传檄各州弃蕃归唐,而“无日不念唐朝”的河西民众,自然响应张议潮的号召,追随并受其节制。
在人心所向之下,曾经横扫河西的论恐热气势大不如前,在归义军面前屡战屡败,最终于公元866年被归义军捕杀。
早在论恐热被捕杀之前,张议潮便于公元851年派遣使节前往长安报捷,并献瓜、沙、伊(今新疆哈密)、肃、甘、西(今新疆吐鲁番)、兰、都、河、眠、廓11州图籍,请求归唐。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对于那些忙于处理藩镇问题的大唐君臣来说,居然不费一兵一卒便坐得西域11州的土地,简直是意外之喜。
唐廷遂在沙洲设置归义军节度使,并且将令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兼11州观察使。希望他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为大唐光复西域故土。
张议潮果然也不负众望,率领胡汉联军七千多人,攻克西北重镇凉州,进而占领整个河陇地区,甚至一度占领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都、廓诸州。
论恐热正是在此时被归义军都州城使张季颙的押领拓跋怀光所捕杀。
自此,大唐几乎重新恢复了对整个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地区的控制,似乎再度回到了过去的高光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从外敌手中所光复的土地,如同过去一样,再度因为内部的权力游戏而岌岌可危。
大唐与归义军的关系
对于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地区的光复而言,如果没有归义军的主动归附,那么大唐重新收复西域地区,可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对大唐君臣而言,确实明白归义军的功劳,故而一开始也也给予张议潮各种的恩赏。
但是大唐君臣的尿性大家都懂得,他们这辈子最主要的追求,就是将各地半独立的藩镇全部制服,重新实现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
所以无论归义军为大唐立下了怎样的功劳,对朝廷而言,都不可能放任这样一个带有半独立性质的藩镇不受任何约束地发展下去。
甚至在一开始,唐廷就让张议潮将其兄长张义潭前往长安作为人质。
在归义军攻取凉州以后,朝廷又拒绝将凉州划归归义军管辖,下令归义军退出凉州,另从山东天平军调兵镇守凉州,设立凉州节度使,实际上用来防范归义军。
张议潮行军图
不仅如此,朝廷还下令将六个州划归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区西域,把归义军的法定辖区从十一州缩小为五个州。
为了进一步削弱归义军,在张义潭死后,朝廷甚至还把已经69岁高龄的张议潮召入朝廷,同时扣发给张议潮的继承人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印信达十几年之久。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本来一往无前的归义军气势大不如前。
他们不仅无力再进行积极的军事行动,甚至连连刚刚攻克的凉州,都不得不放弃,其势力最终被局限于瓜,沙两州,并受制于受大唐支持的甘州回鹘。
但朝廷的苛刻对待并未动摇归义军对大唐的忠诚,他们一直到最后都秉持对大唐的归属之心。
在公元904年朱温杀唐昭宗,并策划了白马驿大屠杀之时,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也同很多节度使一样,不满朱温的僭越之举。
但此时的张承奉虽然有心报国,但却已经身不由己了。
归义军的挣扎和陷落
早在张议潮去世之时,张氏一族便如同其他藩镇一样,围绕着权力争夺爆发了几次政变。
先是张议潮的女婿索勋,杀死张议潮的继承人、其侄子张淮深夫妻,立张议潮之子张淮鼎为节度使。
张淮鼎死后索勋又自立为节度使。
这又引起张议潮的小女儿,李振明之妻张氏的不满,派人击杀了索勋,改立张淮鼎之子张承奉为节度使。
在这一连串的内耗之下,加上来自朝廷的各种打压,使得一度威震西域的归义军,实力大为衰退。
而出身粟特人的曹议金更是看准机会取代张承奉成为新的归义军节度使。
与一心向唐的张氏不同,曹氏立场更为务实。
曹氏政权努力改善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通过联姻等办法与甘州回鹘、西州回鹘、于阗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了在平等基础上友好往来的新关系。
同时积极恢复与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接受中原王朝的封号,奉中原正朔,利用旧日大唐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声威,以求在西北各民族中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对内则继续吸收瓜沙望族和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参加归义军政权,以扩大政治基础。
这些措施使曹氏归义军政权既得到了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承认,也得到了境内兵民的支持,使其能在五代、宋初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得以生存、发展,上演了教科书式的弱国外交策略。
但是如果没有来自强国的足够支持,这种弱国外交终究有其限度。
在西夏崛起之后,很快便击灭了归义军的老对手甘州回鹘,并进而对归义军虎视眈眈,为了应对来自西夏的威胁,归义军求助于北宋朝廷与周边国家,却没有获得任何回复。
最终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为西夏所灭。
日本电影《敦煌》反映的正是这样一段历史,其战争场面基本也是高度还原,片中朱王礼那一句:“杀李元昊!”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华夏男儿的勇武。
回头看看,张义潮等我们的祖辈,一句“回归”是他们浴血奋战的全部动力,任何一个华夏子孙,都会用最宽宏的心胸爱护这片土地。
郭大帅、张义潮代表的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他们为国牺牲,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正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总会出现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华夏文明才能在每次遭逢变故的时候,保留下复兴的火种。
身躯可以倒下,一个民族的倔强与坚持永存!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
▼
朝代:||||
闲谈:||||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