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别话

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太守刺史_刺史

“刺”,检核问事之意也。刺史是代表中央巡视监察的官员。话说监察的官员,秦朝出现过一阵,可到了汉初,你根本找不到这方面官员的影子。

没办法,汉初经济凋敝,君王总要摆出和臣下同甘苦的样子,大打感情牌,才有利于团结官吏,你要是派出监察官四处风闻奏事,官吏们是会伤心的。

那么,汉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监察制度的?

事情得从汉惠帝时期说起。

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刺史_太守刺史

初“史”

汉惠帝继位不久,发现手底下的大臣和自己的关系,远不如和老爸刘邦那么亲密。

虽然现在异性诸王都被刘邦收拾了,但自己的本家兄弟们,都是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万一手底下的大臣还有想更上一层楼,伙同诸侯王来谋反篡位,后果可就不堪设想。

丞相曹参给汉惠帝出了个主意,效法秦朝,设置监御史官职。

监御史品级与郡守相当,将这些监御史分派到各个郡县,监视郡里衙门老爷的一举一动。可是,这套制度搞了十多年,并没有起到效果。监御史们到了郡里,很快就被地方官员同化,对地方官员包庇纵容,工作很不给力。

没办法,监御史与郡守职位相当,优势互补,联起手来,自然是……

太守刺史_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

刺史印(图片来源度娘)

转眼到了汉文帝上台的第十三个年头,对监御史们的工作实在忍无可忍。

于是他在监御史外,又设了一套监察机构,由丞相派遣官吏到各个郡出刺,监督郡守等地方大员的同时,捎带着把监御史也监督了,这些被丞相派出的官吏被叫做“丞相史”。

可问题来了?一套是监御史人马;一套是丞相史人马;两帮人马都搞监察,职权会有交叉重叠,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实难起到监察效果。想监察地方官员,还得有新招!

中“史”

汉武帝执政之后,汉朝已经很富庶了,地方上的财政收入远远超过了中央,强枝弱干,形成了威胁中央统治地位的心腹之患。

汉武帝觉得,除了要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得掌握各地官员的一举一动,万一有谋逆的、欺负百姓的,无论是官逼民反,还是清君侧,那可都是他不愿看到的,于是,他把全国分成了十三个州部,每州都是一个监察区。他老人家不用监御史,也不用丞相史,而是另搞了一套“刺史制度”,刺史每个监察区派一名,每个王侯的封地也派一名,主要是奉旨监察:

一、有没有搞土地兼并、横行乡里的;

二、有没有以权谋私的;

三、有没有执法不公平的;

四、有没有任人唯亲的;

五、有没有纵容子弟的;

六、有没有贪赃枉法,与地方豪强勾结的。

这六条,就是史上鼎鼎大名的 “奉诏六条察州”,诏旨对刺史的职权作出了明文规定,为刺史行使权力提供了依据,同时又可以防止刺史任意干涉地方事务。封建王朝中刺史,汉朝作为法治高水准的代表,由此可见一斑。

新设置的刺史一职,仅仅只是代表中央行使监察权,刺史们的官位品阶很低,又没有固定的治所,而且,监察工作又极易得罪人,导致刺史属于官吏中不受待见的边缘阶级,但正是这种边缘化,更容易促使他们尽忠职守,为了取得更好的待遇而努力取得更好的业绩。

这种官职小、职权大的做法,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刺史比高官们更容易行使好监察职权,汉武帝一朝,刺史因为监察有功而提拔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者,有437人。

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太守刺史

太守刺史_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

汉武帝刘彻(图片来源度娘)

后“史”

西汉中后期,汉昭帝、宣帝都注重整顿吏治,他们觉得,官吏如虎之爪牙,若不管好,会伤害百姓,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根据老祖宗的经验,他们也非常重视刺史制度。

皇上重视,那么刺史集团中的牛逼人,就容易脱颖而出。他们活干的好,事情做得漂亮,皇上就会对他们更加倚重,就会多给他们一些职权。

皇帝的律令,是金口玉言,既然下了旨意,那以后上任的刺史的职权当然是依照前者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刺史的品阶越来越高,权力逐步扩大。

太守刺史_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

汉昭帝刘弗陵(图片来源度娘)

咱们来看几件事:

汉昭帝时,徐州大旱,刺史王分开粮仓赈济百姓,事后,朝中有人弹劾王分,说他越权,汉昭帝说王分心系百姓,不仅不予追究,还下诏勉励。此后,赈济之权被划归刺史

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太守刺史_刺史

还是汉昭帝时期的事,南方越族叛乱,淮州大乱,太守平判被杀,刺史薛礼率领兵马死守江东城,事后汉昭帝赏赐百万钱给薛礼,并赞他沉着勇武,国之栋梁。此后,带兵平叛刺史也能参与。

汉宣帝时,青州百姓状告地方官贪墨钱财,当地刺史查证属实后,将犯法官员关进了牢房,为了防止州府库为人所趁,便将钱粮账簿搬到了自己的宅院,经此一事,宣帝深感刺史没有治所不方便,遂昭告天下,刺史可以在监察区内享有治所。

太守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刺史

这三件事说明什么?

只要你能帮皇上维护好统治,权力运用即使出格一点也不要紧。

刺史可以建府衙,可以过问当地的钱粮开支,可以把官员锁拿下狱,可以带兵平叛!钱粮、军事、刑讼,这是一州的最高长官才能享有的职权啊!加上这一时期皇帝宠信刺史,你说,一州内的大小事务,是谁说的算?

刺史,逐渐完成了从单纯的监察官到地方大员的转变。

末“史”

王莽代汉时,将刺史改称为州牧,为一州之长。与郡守、司衙等部门合并,权力空前膨胀,“州之牧者,驭治下百姓如放牧,勿失其时,勿有所扰,则四境安而天下一。”王莽诏书中的这句话刺史,说明了刺史不是监察官,这分明是地方军政大员的要求。

州牧还是享有监察权,不过,他们并没有空去行使。当时的天下,起义军风起云涌,各地州牧镇压起义军忙得焦头烂额,哪有时间去行使监察职责。王莽一看,这样不行啊!监察的活也得有人干,要不然,谁帮我去监视官员。万一有官员要害我,怎么办?

于是,便在州牧下设牧副监,作为州牧的副手,帮助州牧行使监察一职。这套管监察的官员制度没行使几年,王莽的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刺史_太守刺史

刺史_太守刺史_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

监察部门,从汉初的三个人(刘邦曾令萧何、曹参率曹撰小吏一人,记录朝臣的过失,那应该算是汉朝最初的监察制度),变成了汉末冗巨的监察系统,官员成百上千,部门行使的权力竟然也变了样。

专制社会下,权力演化的动力,永远都是“朕不放心”和“朕很放心”,管住臣下的权力,永远是皇帝的第一要务,和皇权巩固的轨道相一致的官职和权力,一定会越来越得到加强。刺史权力的膨胀和异化,说明了什么?

你很弱小,但你只要能帮“朕”,你迟早会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历朝历代派出的监察官会不断变成地方的常任官。无论是汉朝的刺史。还是后代的巡抚。为了巩固皇权的官职构架,政府机构就一定会越来越庞大。刺史制度的膨胀,只是王朝官职制度权力演化膨胀的缩影。

原因很简单——朕不放心!

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_太守刺史_刺史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