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

当时明军的主要指挥官是李如松

当时李如松的部队成员,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他的父亲李成梁的关宁兵

一部分是戚家军,数量在4000人

在朝鲜战场上,基本上最难啃的骨头都是戚家军啃的

当时的战争结束以后,戚家军生还的没几个人。

当时李如松部队的攻坚主力,主要是以戚家军为主

当时李如松把最难啃的几块骨头都交给戚家军去啃,倒不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原因很简单

只是因为戚家军在打倭寇方面,更有经验

当然,在当时的朝鲜战场,对于战争的双方,都很意外

丰臣秀吉做梦都没有想到,万历能够把戚家军从东南沿海给调到朝鲜去

李如松也完全没有想到,登录朝鲜的倭寇和东南沿海的倭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军队编制还是武器配备,以及指挥实力各方面都比东南沿海的倭寇,要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结果这一打,双方刚一接触就出现了硬碰硬的白热化。

这有点类似于抗美援朝战场

美军和当时的志愿军双方都错误的估计了对方的实力

当时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表面上是打胜了,但实际上是惨胜。

军队生还的不足1/3。

戚家军几乎全军覆没了,回来的没几个,还基本都是缺胳膊断腿的。

李如松带过去的关宁军也基本给打残了,建制都完全不完整了。

当然兵员的损耗是次要,最最重要的是对国内财政的消耗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百度百科上关于万历朝鲜战争的介绍中,没有提到,在整个的战争中,明军所耗费的所有钱粮物资,装备马料等等,所有一切消耗,都是从明朝这边,翻山越岭,然后再横跨鸭绿江千里运送过去的。

当时的朝鲜王国,一粒粮食一根草料都不给明军提供,有负伤的明军需要救治,还需要以高出当地的价格来支付银子。

也可以说万历三大征当中,朝鲜战争几乎将万历的小金库给打空了

很多人总以为翻一翻百度百科,买上几本简化版的历史书,就觉得是在读历史了,其实差的很远,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还有关于万历皇帝,很多没有研读过明实录的人,基本对万历,都是一个共同的概念懒惰,怠政,30多年不上朝

其实纯属胡说八道

万历从来就没有怠政过,他只是,很少将精力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小事上。但凡是遇到稍微重要一点的大事儿,他都要亲自过问的。

要知道很多时候,在明朝中期的政治体制中,有很多事情皇帝是不需要过问的,直接交由内阁处理。

但事实上很多稍微重要一点的事情,万历是很不相信内阁的那帮老头子的。

万历是一个残疾人,长得很肥胖,又是个瘸子。但小时候一直在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双重高压管教之下长大的成长经历,使得万历这个人,很敏感,很自卑,当然在形象上,他也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那样的一副形象。

这在现代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得通,越是自卑的人越在乎别人的看法,虽然其实别人并不一定在意。

所以,自从张居正死了以后,万历皇帝就彻底由外朝,转到了内廷。

换句话简单说就是

他不是不理朝政,只是不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外朝来处理朝政,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形象,怕别人笑话他。

所以自从张居正死了以后,他处理所有的政务都是在内庭,外朝的内阁过手以后,由秉笔太监转递内廷,万历皇帝亲自审阅以后,然后再复交于内阁,然后再由批红太监批红,掌印太监盖印。

明朝晚期军队的军饷经常拖欠,驻守辽东和辽西的关宁军情况还好一些,毕竟像当时的毛文龙,李成梁等人都是捞钱的好手,一边打仗一边搞自己的小生意,仗打的有声有色,钞票也赚得盘满钵满。对于这两位,每月定期和朝廷要军饷,纯粹是来点小外快,人家主要的收入压根就看不起那几个钱。

后来,到了崇祯时候,崇祯换了那个喜欢吹牛逼的楞头青袁崇焕过去,袁崇焕说白了也是个书呆子出身,书呆子哪懂得这些现实社会关于生存与理想的弯弯绕,果然,袁崇焕去了辽东以后,第1件事情就是看毛文龙不顺眼,于是找了个借口就把毛文龙给杀掉了。

毛文龙一死,关宁军的军饷,从此以后就再没有定期足额的发放过。

毛文龙活着的时候,朝廷对关宁军的军费支出其实并不大。

毛文龙一死,关宁军的军费支出,就成了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

当然对于崇祯来说,花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花了钱,你能把事儿给我办好就行。

但可惜袁崇焕,比起毛文龙和李成良这两位来比,差的不是一丁半点,除了吹牛逼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

要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一炮把努尔哈赤给干掉,说实话,对这个人还真没啥可以称道的地方。

至于说袁崇焕这个优秀那个了不起,这个长城那个栋梁所有的这些溢美之词,都是已经到了康熙年的时候,张廷玉修明史的时候,康熙皇帝亲自审阅的,

再说的直白一点,袁崇焕的伟大形象是康熙给有意提高的。当然目的也很明确,我明朝皇帝脸上抹黑,从而显得自己取代天下是顺乎人心民意。

崇祯第1次召见袁崇焕的时候,问袁崇焕。

如果我用你,你能不能保证,把辽东的事儿给我办好。

袁崇焕信誓旦旦的说,只要你对我足够的信任,给我足够的钱粮和权利,我最多5年就可以完美摆平。

这时候的崇祯,绝不是后来那个谁也不不相信疑心重重的崇祯,这时候的崇祯还是颇有几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明君大气风范。

所以袁崇焕想要的,崇祯都尽量的给满足了。

爱新觉罗皇太极简介_皇太极嫔妃简介_皇太极简介

结果,袁崇焕刚从崇祯那里出来,他的老师孙承宗就问他,你刚才和陛下保证的这些,是不是真的?辽东的事情就连我都摆不平,你有什么好对策?

结果袁崇焕说了一句,差点没把他老师孙承宗给吓死的话:我刚才只是逗皇上玩儿呢,只是让他心里高兴高兴。。。

袁崇焕是个正儿八经的书呆子,但手段极其的狠辣。他的这个性格完美的体现在他的军纪上。

但是书呆子办事,总是会脱离实际,而太过于理想化。

对于这一点,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北京广渠门一战。

当时的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大军直逼北京城下,情况已经危及到这样的生死关头了皇太极简介,书呆子袁崇焕,竟然和崇祯提出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要求。

他请求崇祯放他进城,他的策略是,将皇太极的军队全部,引诱到北京城下,然后利用北京城牢固的城墙,进行防御性消耗,等把皇太极消耗的差不多,准备败走的时候,在出城掩杀,他想象着这样可以一次性解决皇太极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你袁崇焕凭什么就能保证,只要你进了北京城,皇太极就攻不破北京?

要知道北京城里住的,可是当时明帝国所有各级部门的高级官员,以及皇帝老小一家子

你用他们来做诱饵,吸引皇太极的大军集结于北京城下,那你怎么才能保证到可以100%的万无一失?

北京城一共9个门,只要有其中的一个门,一旦疏于防守出现漏洞,那整个北京城就完蛋了,明帝国也就瞬间完蛋了

别说是崇祯皇帝了,换了任何一个人,谁敢冒这个险?

袁崇焕敢!

要么为什么是一个楞头青书呆子呢?

所以崇祯是坚决不让袁崇焕进城,让他在城外打退皇太极

这时候的袁崇焕也确实感受到了走投无路,横竖是个死,皇太极确实给打退了,

而袁崇焕本人,也被崇祯反过手来,直接就被凌迟处死了。

皇太极简介_爱新觉罗皇太极简介_皇太极嫔妃简介

客观的讲,袁崇焕死的冤不冤?

也冤,也不冤

单纯的从他拼了命把皇太极从北京城下打跑,仅此而论,他死的冤

但结合他斩杀毛文龙,直接导致冥帝国,从此以后一直到灭亡,整个十几年当中,所造成的军饷亏空,因为军饷问题又逼反了,多达数10万的明军加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

和皇帝吹牛逼说5年平辽,结果5年来,除了每个月都向朝廷狮子大开口要钱要粮,把个辽东搞成了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业绩,反而把辽东六镇也给丢了

最后眼看着5年平辽的期限,自己吹的牛逼,越来越快到期了,想了引皇太极到北京城下消耗聚歼的馊主意,结果差点导致北京城当时就被攻破。。。

由此而论,那你说他死的冤不冤?

不冤!!

世间的书呆子,都一个模样。

一直到死都是执迷不悟的。

就好像当年的李白一直到死,他都觉得自己是那个可以辅助刘玄德成就一番帝业的诸葛武侯。

袁崇焕也一样,一直到死,他都相信,自己的忠心和平辽策略是对的。

在他被凌迟3000多刀,临刑之前,写下了我那首感人肺腑的诀别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皇太极嫔妃简介_皇太极简介_爱新觉罗皇太极简介

至今读来依旧让人扼腕长叹!

而袁崇焕的这首诀别诗,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也的确是忠肝义胆,侠骨丹心的英雄气概。

只不过这种英雄气概一旦到了处理现实问题上,便太脱离实际,而太过于理想化了。以至于成了千古悲剧

袁崇焕死了

但从此以后,崇祯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自己在景山上吊,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信任过任何人!

袁崇焕死掉以后,在短短的时间里皇太极简介,崇祯光是内阁首辅,就换了50多个人!

一个个内阁首府刚上任,都是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崇祯给杀掉了。

崇祯的性格和万历不同,万历皇帝从小受过极其严格的皇家教育,但崇祯从小没有接受过任何严格的皇家帝王教育。他的上位,是一个真正的意外中的意外。

因为他哥哥死的太早了,他哥死的时候又没有孩子。

说白了,崇祯当皇帝,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赶鸭子上架。

崇祯刚刚上任的时候,魏忠贤和东林党正闹腾的你死我活,水火不容。

东林党被魏忠贤搞得奄奄一息,魏忠贤在整个明帝国都是一手独大,权力比皇帝还大。

崇祯在这个环境下上位,他在整个北京城里没有任何的亲信,也没有任何的骨干可以用。后来终于,利用东林党的势力干掉了魏忠贤,却发现东林党比魏忠贤更坏更可恶。

魏忠贤虽然权力大,但是人家是实实在在的办实事。

而东林党除了贪污捞钱窝里斗,从掌权一直到李自成进城,从来没有干过哪怕一件好事儿,也从来没有干过哪怕一件实事儿!

说白了崇祯在他当皇帝的十几年里,他很孤独,他没有值得信任的靠谱的人可用。

好容易发现了一个袁崇焕,还被结结实实的骗了一回。

哎,一声长叹!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