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山大本来是临沂的,被济南抢走了。关于山大起源这个话题一直就有,青岛也在说,山大是青岛的,和济南毫无关系,和山东大学堂毫无关系,被济南抢走了。那么到底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听明月清风君来讲讲。
目前网上一种观点认为,山大和济南的山大同名不同源,青岛才是山东大学的正宗血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百年山大虽有更名、停办、合校、搬迁等变革,但其源于济南,归于济南。
明月清风君曾经听我父亲讲过这里面的一些过往,父亲早年间就读于青岛海大,对于这个话题为我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先来看官方的说法,以下是官网的说法: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建校以来,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
这个官网的说法,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最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四日(公历11月4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光绪皇帝奏折《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奏请在省城济南设立山东大学堂。
光绪皇帝于十月初六日(公历11月16日)朱批:
“知道了,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
奏折得到清廷的照准后济南育英中学,山东第一个官立山东大学堂于阴历十月正式开学。山东大学堂设在济南大布政司街的“泺源书院”,位置就在现在的芙蓉街和鞭指巷之间,省府前街红尚坊8号楼。
为啥要设在这里呢?这个泺源书院北面三百米就是文庙和贡院墙根,古人还是很讲究这个的。最高学府一定要挨着文庙和贡院。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山东大学堂成立后,聘请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第一期招生300人,教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等20多门课程,教师多为在华的外国人。由于规模很大,泺源书院容纳不下,山东大学堂开始寻找新校址进行建设。经反复勘察,最终确定在济南永绥门外杆石桥西购风水宝地140余亩,开始建设新校。这个地址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实验中学和济南育英中学那片地。
新校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落成,是年冬山东大学堂喜迁新址。并且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
山东高等学堂占地140亩,有房舍1700余间,大操场900多平方丈,是全国最早拥有发电所、使用自来水等现代设施的大学堂。学堂的建筑系中西合璧的风格,高大宏伟,罩棚式四柱三门的校门正好面对南马鞍山,高耸于层层青石台阶之上,六扇大门高约四米,上方悬挂山东巡抚周馥题写的“山东高等学堂”的横匾。
学堂还设有大礼堂、图书馆、阅览室、浴室、理发室。学堂右侧,有外籍教师的两层楼房两座,为美、英、德、日籍教师居住。左侧为学堂监督(校长)之官舍、对面为教职员眷属之宿舍。学堂为教职员子女读书便利,还在宿舍区设小学堂一所,由高等学堂的教师兼任施教。仅从当年“山东高等学堂”的校舍布局看,其规模在国内堪称一流。
学堂一直教书育人,成绩斐然。很快时间来到了1911年,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民国政府建立,民国政府接管后,将山东高等学堂改称为山东高等学校。
国民政府上台后,在全国实行大学区制,把全国分为九个学区。每个学区只在其中心城市设立一所包括预科在内的大学,预科不再独立设置,也不再分类。学区下面的各省则不再有大学,而改为“专门学校”。这类似于只有国家中心城市可以设置一所综合性大学,下面的省会都只能有学院这个意思。
山东省所在的学区的中心城市是北京,因此山东高等学校的名字不能叫了,属于被撤销之列。原定于1913年6月撤销,因为学校内有两个正科班不便转送,直到次年这两个班毕业才正式停办。
1914年10月,学校停办。虽然大学的名字不能叫了,但是师生资源和校产不能浪费,于是山东省想了一个办法,将全部师资分散充实到了山东省已有的6个专业学校。分别是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1920年3月,由矿业实习所更名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9月成立医学讲习所,次年改省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这样就相当于把原来好好的1所综合性大学拆分成了6个专业学院。
原来位于杆石桥的山东高等学校的校舍仍由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继承使用。
其他5所专门学校的校址分别在下面这些地方。农业专门学校的校址在东关全福庄,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校的校办林场。商业专门学校的校址在南关。工业专门学校的校址在山东一中尚志堂校舍。医学专门学校的校址在北园白鹤庄。矿业专门学校的校址在东关。
上述6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6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26年8月,奉系军阀张宗昌为了便于控制学生的革命活动,又将这6所专门学校合并恢复为综合性的省立山东大学。这是今日山东大学新的历史源头。
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设有附属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人,学生1088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
学校刚合并,就赶上了北伐战争,北伐起义军从南方向北攻打北洋国民政府。到1928年,战火烧到济南。北伐起义军的背后支持者是苏联、英美,当时代表中国的北洋国民政府的背后支持者则是日本。于是当1928年5月,北伐军打到济南,直接威胁到北洋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北京的时候,日本为了支持北洋国民政府,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阻止北伐起义军继续北上获取政权,保护摇摇欲坠的北洋国民政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三”惨案。
在这场动乱中,战火四起,学校经费无着,经营濒于危境。虽然由于日军强大,北伐起义军被迫撤出战场,绕开济南借道北上,但北洋政府毕竟大势已去,6月8日,北伐军攻占北京,北洋国民政府垮台,它统治下的省立山东大学随即停办。最后这一茬学生可惨了,按大学结业处理,没有毕业证书。
1928年8月,刚取得政权的北伐军,此时应该叫北伐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开始接管原北洋国民政府治辖的省立山东大学,考虑到省立山东大学的重要意义和雄厚实力,新政府决定对原北洋国民政府省立山东大学进行改组,筹建新的北伐国民政府国立山东大学。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
8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泰山红门宫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为筹备会临时主席。
在筹备过程中,有人提出,在山东,除了济南有一所国立大学外,在青岛还有一所创办于1924年8月的私立青岛大学,虽然学校刚创办1年就濒于倒闭,和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一样,也由于战乱而停办,不如将其一并接管过来,师资并入新的国立山东大学。
教育部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样国立山东大学就有了两块校址,一个是在济南的原省立山东大学,一个是在青岛的原私立青岛大学。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变故。当时的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察委主席、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到青岛休假,住到了已经停办的私立青岛大学宿舍内,蔡对青岛的环境、气候大加赞赏。回到南京后,蔡元培提出济南为四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受军阀混战影响严重,暂时不宜在此开办学堂。他建议将新的国立山东大学设在偏安一隅的青岛,可少受军阀混战的影响,等以后国家真正安定了,再迁回大城市。
由于当时正是连年军阀乱战之际,蔡元培的话语权又很重,取得了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并在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校部召开了筹备会议,会上决定将省立山东大学、私立青岛大学两校的师生、校产、校舍合并,成立新的国立青岛大学,将校址由济南变为青岛。会后何思源、赵太侔、王近信赴青接收了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
7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又在青岛汇泉大饭店召开了筹备会议,确定了系科设置、院系人员、经费筹措、招生工作、开学日期以及设工厂和农业试验场于济南等事项。
1930年4月,北伐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在1930年5月的国立青岛大学的组织规程第一条中这样记载“本大学设于青岛,定名为“国立青岛大学”,但于必要时得设学院、学系、专科及工厂试验均于济南”,可见当时的山东大学已经开始实行青岛、济南两地办学。
同月,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再度于济南召开会议,确定学校行政、教务、各院长人选,经费预算,教师待遇,新生入学和旧生编级问题。
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杨振声任校长。第一年先开设文、理两学院,有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化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7个系。不过,在学校组织规程中明确规划有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及其他学系)、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系、教育行政系、乡村教育系及其他学系)。
1932年9月,国民政府将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文学院、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停办,增设工学院(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两系),在济南设立农学院(位于今洪家楼校区,分研究、推广两部,未招收本科生。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济南时,已经独立为山东农业学院的洪家楼校区,腾出校区让给山东大学,自己迁往了泰安,即现在的山东农业大学前身之一)。
1936年初,韩复渠因对国立山东大学学生运动不满,为控制山东大学领导权,借故将每月经费缩减一半,使学校经济陷入困难。3月,校长赵太侔因学校经费困难无法解决,加上学生的反对,向教育部请辞。8月济南育英中学,时任山东省政府委员林济青(曾任私立齐鲁大学代理校长)来校任代理校长。
1937年11月,因抗战战事波及山东,学校先内迁安庆,又内迁万县、重庆。图书、仪器、案卷分三批运出,途中损毁严重。青岛沦陷后,校舍为日寇所占,未能运出物资被焚毁。1938年3月,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时停办”,师生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6月,免去林济青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职务。至此,国立山东大学告一段落。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恢复国立山东大学,收回被美军占领的一部分校舍。设置文、理、工、农、医5个学院,14个学系。赵太侔再次担任校长。是年10月25日正式开学。当时山东境内有在国统区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和共产党在解放区临沂办的山东大学(1945年8月成立,主要培养自己的干部,为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
1949年6月2日,青岛被攻下。国民政府的国立山东大学被新政权正式接管。
1950年,山东大学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是全国最早招收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截至1965年,共培养研究生152名。
1951年3月,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解放前创建的华中建设大学和在临沂创建的山东大学整合而来。合并之初在潍县,48年底迁入济南,1950年冬迁青岛,在济南留下了后来的山东师范大学和省实验中学。)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共5学院18系。学生2366人,教师486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开始调整。政治系迁回济南,成为现在的省委党校。艺术系戏剧组迁往上海,成为后来的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往无锡,成为后来的南京艺术学院。工学院土木系,迁往武汉,成为后来的武汉测绘科学大学。工学院的机械、电机系,迁往济南,调入济南的山东工学院,成为后来的山东工业大学。农学院的三系,迁往济南,与济南的山东农学院合并,成为后来的山东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成为后来的青岛医学院。理学院的地矿系迁往长春,成为后来的长春地质学院。并且还有1954年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了一所新的大学,就是现在的郑州大学。还有1958年山大迁回济南时,留在青岛的系科,组建成了现在的青岛海洋大学。
1954年,建国后的高教部开始调整高等学校的布局,考虑到未来中国和西方关系破裂,沿海地区很容易受到帝国主义的打击,同时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将沿海某些高等学校内迁和增加新的专业。当时决定把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中原腹地河南郑州。要知道,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对于中国来说,非常微妙。山东大学校址在青岛海边,一旦发生战争,会被轻易地毁掉,也不便于军事设防。黄海上的敌方舰炮就可以摧毁整个校园。于是,沿海的大学往内陆迁移,便成了一个共识。同时期的上海交大整体迁到西安(现西安交通大学)就是一个例子。
1955年8月14日,山东大学派总务长刘椽、总务处主任秘书董树德赴郑州,分别任河南大学建校办事处正、副主任。
但是此时的山东方面对这一决定抵触情绪很大。因为,本来山东有两所很牛的高校,一个是济南的齐鲁大学,当时有“北燕京南齐鲁”之称。要知道,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共同发起,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联合开办。它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经过长期发展,齐鲁大学早已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校址575亩,就在现在的济南文化西路,现在叫齐鲁医学院,校园内古香古色,是春天拍梅花的好地方。
1952年的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拆分到了南京大学等高校。
另一个就是青岛的山东大学。
这两所高校都被搬走,实在是令山东难以忍受。而且当时的郑州只是一个铁路城市,很多师生难以接受从发达的城市去一个刚建设的城市。
于是到了1956年5月16日,高教部经过审慎研究,决定批准山东大学不迁往郑州,改迁往内陆的济南,同时由山大派人去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并给以师资支援。
就这样,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回济南。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将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迁回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则留在了青岛(组建成为山东海洋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
此时的济南,山大的原校址——杆石桥,已经归了省实验中学和育英中学,山大只能另找地方。在济南东郊,历城洪家楼,也就是现在的洪家楼教堂旁边,有一大片已有的校区建筑,那是1936年由美国的天主教玛利亚修女会所创办,其主要建筑为教学楼、学生宿舍和修女院,均采用灰砖,坡屋顶上覆以红瓦,另包括百余间平房,该校园与周边的洪家楼天主教堂、方济各会华北总修道院、方济圣母传教修女会院、方济各会仁慈堂、方济各会神甫修士宿舍等构成了济南的一处较大的天主教教会建筑群。这片校舍本来是教会私立懿范女子中学的校址,1948年,懿范女子中学被新政权接管后,该校址改作山东省农学院校舍。
1958年9月,按照山东省省委的决定,农学院迁往泰安,山东大学迁回济南,并以此处作为校址,随后省委把济南东郊利农庄原拟作山东农展馆的征地划拨给山东大学,拨款建设山大新校(即现在的山东大学中心校区)。
到1965年时,山大的院系已增至十个系,在校学生已经达到了4266人,教职工1340人,图书120万册。
1977年,山东大学归属教育部领导。
在1981年出版的《山东大学建校55周年特刊(1926~1981)》中,根据时任校长吴富恒的讲话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山东大学的55周年校庆是以1926年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成立时间为起点。
不过他的讲话中也提到了“如果算起他的前身山东省立农、工、矿、医、法、商六个专门学校,以及私立青岛大学,历史则更长一些,可以追溯到七十多年。”
在1981年版的《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一期》附记中注有:
“过去提山大创建于1926年,是指1926年在济南重建的山东大学而言,这种提法不确。实际上,山东大学的历史应从1901年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开始算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八十周年了。……”
在史若平教授发表的《山大建校“百年”的来由》一文中,开头就提到
“在20世纪80年代,山东大学的建制沿革一直记载成立于1926年,即省立山东大学,校址济南,由原山东省立法政、农业、商业、工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合并而成。1928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1981年春山大校庆,学校的建制沿革仍然记载为“1926~1981”,建校55周年。”
在2001年的山大校庆中,校方已经修改为百年校庆。1901年-2001年,在这100年里,山大在济南的时间是70年(1901年-1928年,1958年-2001年),在青岛的时间是19年(1930年-1937年,1946年-1958年),所以山大70%的时间是在济南,19%的时间是在青岛。巧的很,当时1928年组建国立青岛大学时,也是济南的省立山东大学出师资较多,大概占80%,而在青岛的私立青岛大学出师资则不到20%,所以综合来看,百年山大的叫法,还是比较准确的。同时山大属于济南也是实至名归,并不是济南从外地抢过来的。
历史上的济南,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两所国内顶级的大学,齐鲁大学和省立山东大学,现在的济南,只有一所较为靠前的大学,山东大学,谈不上顶级。历史上的济南,有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日本领事馆,德国领事馆,等等,现在的济南,只有柬埔寨领事馆。所以百年济南,一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好在今天的济南,触底反弹,开始追赶,希望它能回到本来就属于它的位置上去。
(山大的校友们,看完后建议点赞转发朋友圈啊!)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加站长微信免费获取积分,会员只需3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thumbxmw